許多人在寫作時能做到語句通順,還不時地用些好詞佳句,可寫出來的文字總差了點意思,只能是“中規(guī)中矩”,卻無法令人拍案叫絕。
其實,一篇文章寫得好不好、能否“寫到讀者心里去”,很多時候并不取決于措辭美不美,而取決于作者是否找準了切入點、用對了“描寫方式”。這里說的“描寫方式”,就是本篇要介紹的“三要素寫作法”。
“三要素寫作法”中的“三要素”,指的是三個希臘語單詞:ethos,pathos,logos:這個方法的精髓用一句話總結便是:如果想做一場精彩演講,或者寫出一篇高質量的文章,“三要素”的運用必不可少。
下面我將結合實例,詳述三要素的概念與使用技巧:
Ethos
人品訴求,或者“可信”(對應英文單詞credibility)
我們在寫作時必須動用“ethos”,才可能讓讀者心悅誠服。先從讀者視角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想深入了解東非原始部落的文化習俗。現在有兩篇相關文章可選,一篇文章的作者是從沒去過非洲,僅在網上做了做功課、東拼西湊把文章寫完應付作業(yè)的某大學生;另一篇文章的作者,則是曾在肯尼亞(東非國家)的一個部落做社會調查長達三年的歷史學家。這兩個作者,誰更可信呢?毋庸置疑是后者。而作為讀者,我們自然也會選讀歷史學家的文章,因為他的“ethos值”很高。
因此,在寫某個主題/領域的文章時,提高ethos的一大做法,就是建立作為作者的可信度,從而讓讀者堅信不疑:嗯,這個作者和他寫的文字都很可信。但除了直接提高作者的可信度外,我們還應該有策略地提高觀點的可信度。非常有效的一個方法,便是引用充足的、高質量的例證和數據。比如,你正在寫一篇關于空氣污染的文章,要闡述的一個觀點是“霧霾給我們的健康帶來了不良影響和長遠威脅”。如果你僅僅描述直觀感受,例如“一出門就嗓子發(fā)癢、老想咳嗽”,雖然不少讀者也會感同身受,但這畢竟只是一種感覺,并非令人信服的數據。為了提高這個觀點的可信度,你可以援引權威數據。有了權威機構的權威研究數據,觀點的ethos瞬間就提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總之,想立觀點、下結論之前,一定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是拍腦門兒、憑主觀感受得出這樣的結論呢,還是借用真實、有說服力的數據來論證?如果是后者,我該引述誰的數據、哪里的數據,才能讓讀者足夠信服呢?
另一個提高可信度的方式,是引用名家之言“引經據典”。在文章中高頻次地引用名人名言。雖然能為論點增加可信度,也凸顯自己閱讀甚廣,但用多了,未免喧賓奪主,甚至讓讀者產生“這人沒什么主見,凈是套用別人說的話”這樣的印象。因此,引用名人名言對提高ethos有用,也能為文章增色,但一定悠著點、別濫用。畢竟,你才是文章的主人,理應保有自己的觀點和特色。
Pathos
情感訴求,或者“情感”(對應英文單詞emotion、empathy)
寫文章時一定不能少了感情色彩。在朗讀和演講時,我們要“聲情并茂”,寫作也是如此。文字清湯寡水不“走心”,就如同炒菜不入味、演戲不傳神。
要如何讓文字有感情呢?
在這里舉個易懂的例子:
比如在某篇關于預防青少年自殺的文章里,有兩段話候選。如果你是讀者,哪一段會更觸動你的心弦呢?
選項1:“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花季少年以自殺的方式結束寶貴生命。在世界各地,青少年自殺悲劇事件每天都在上演。我認為,加強青少年心理輔導至關重要。”選項2:“我失去了我摯愛的兒子,他在三年前一個下著雨的早晨,割腕自殺。作為痛失孩子的母親,這些年我生不如死。加強青少年心理輔導,拯救在泥潭中的孩子們,不要再重演這樣的悲劇……”
很顯然,從pathos角度判斷,第二段話完勝第一段。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了飽滿的情緒,令人痛惜。第一段話雖然包含了諸如“成千上萬”“寶貴生命”“悲劇”“至關重要”等語氣較強烈的詞,卻依然擺脫不了空洞感,也很難激發(fā)讀者的情緒。
在文章里加入恰到好處的pathos,就如同烹飪時用了分量剛好的作料,讓菜品更加入味。這里用“恰到好處”這個詞,是要提醒大家,渲染情緒時一定得適度,不可言過其實。任何過度描述背后的不真誠,讀者都是能察覺到的。
Logos
理性訴求,或者“邏輯”(對應英文單詞logic、reasoning)
無論是演講還是寫作,如果我們想清晰、有條理地闡述觀點,以理服人,就不能丟了邏輯。當然沒,有些朋友很苦惱:“我天生邏輯不行,做事、做題、寫文章都容易沒條理,要怎么辦啊?”我的建議只有一條:買一些與
邏輯訓練相關的書,日常擠時間多學多練。
實際上,要想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ethos、pathos和logos三者缺一不可。如果作者在行文時邏輯混亂(logos不達標),文章的可信度就會大打折扣(ethos不達標);如果通篇只有縝密而理性的敘述(ethos和logos兼?zhèn)洌瑓s冰冷生硬、毫無感情色彩(缺失pathos),讀者也很難被文章打動。相反,盡是感性、沒有理性,同樣是行不通的。
三要素寫作的關鍵,是在合適的段落配用合適的要素,讓文章既縝密清晰又具備恰到好處的
共情力。(李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