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喜歡重復閱讀資料、記筆記,以為能加深理解和鞏固記憶,殊不知這不過是一種“填鴨式”學習方式,雖然知識學了很多,但并不能有效內化知識,很容易被大腦遺忘,最終真正掌握的知識并不多。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習力,有效避免大腦遺忘呢?掌握下面這三大步驟,就能幫你提高知識內化能力。
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編碼,有助于理解記憶
雖然書籍內容很詳細很具體,但是篇幅太長并不利于
理解記憶。想要更好地內化知識,形成長期記憶,就得先理解和儲存所學的知識。這里用到的方法就是“編碼”,指的是用便于自己理解的詞語或短句來概括重要內容。概括起來就是:提取關鍵詞,簡化內容。
具體操作可分為2個方法:
提取關鍵詞。部分書籍的章節標題,已經概述了整個章節的內容主旨,所以可以直接從目錄或章節標題中提煉關鍵詞。如果章節標題的關鍵詞并不明顯,可以快速閱讀一遍內容后,用簡短的詞語或短句概述內容主旨。
制作思維導圖。做思維導圖的好處在于,不僅提煉出內容主旨的關鍵詞,還能可視化展現所有知識點,建立彼此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全方位地理解和記憶。比如《六頂帽思考》是介紹創新思維的一本書,如果單獨提煉某一章節的知識點,有點難理解,而將書中的6大知識點:白色、紅色、黃色、藍色、綠色、黑色思考帽繪制成思維導圖,這樣是不是能更直觀、更全面地理解這本書的主旨內容。
所以,對于一些抽象、復雜的內容,最好先用“編碼”的方式,提煉其中的知識要點,簡化內容結構更便于理解和記憶。
良性干擾,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增加適當的阻礙干擾,良性干擾有助于查漏補缺,填補學習過程中遺漏或疏忽的知識,達到加深記憶、鞏固舊知的作用。
《認知天性》中提到一個測試,將學生分為兩組,并給學生發放不同印刷的書籍,一組學生拿到的是文字模糊、有錯別字、漏字的破書,另一組學生拿到的是文字清晰、無錯漏的完整書籍。一個學期后,實驗者對兩組學生進行考試測試,結果顯示,拿到破書的學生平均成績更高一點,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文字模糊難以辨認時,學生會更積極地思考,想出合適的文字填補空缺,這樣反而鞏固了記憶。
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不要單一地重復性閱讀或記筆記,學會用以下2種良性干擾的方法,來鞏固知識:
穿插式學習。打亂學習順序,跳躍步驟學習,比如閱讀一本工具書,不要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閱讀,先看目錄,挑選自己感興趣或覺得最有用的部分先讀,然后對所讀內容進行發問,帶著疑問去閱讀其他部分內容。
定期檢測。類似學生時代的定期考試,很多人學完內容后就置之不理了,這樣不利于加深鞏固記憶。正確做法是,該每隔一周或一個月的時間,定期檢測所學的成果。檢測的方式有:文章輸出、給身邊人講授等等。
運用良性干擾,可改變常規的學習模式,雖然干擾了學習的流暢性,但這種困難會讓學習者更努力地構建一種合理的解讀,整個過程更利于學習者鞏固知識。
學會舉一反三,將新舊知識整合成完備的知識體系
每天學到的碎片知識,如同一小塊零散的拼圖,零碎且不完整,容易被遺失,而如果將所有的小方塊拼成一張大圖,就不容易弄丟了,還能增強人們對完整拼圖的記憶。建立穩固的知識體系,就是強化知識記憶的最佳方式,而運用“舉一反三”的方式,執行新舊知識連接的操作,有助于將碎片知識整合成更完善的知識體系。
舉一反三,是指將一個知識類推,與不同領域的舊知識建立連接而獲得新知,從而達到知識鞏固的過程。達芬奇就是一個善于舉一反三的人,他看到鳥在天上飛時,就會琢磨鳥在天上飛,跟魚在水里游有什么共性?明明有水的阻力,為什么與在水里的敏捷程度,一點不輸于鳥?正是如此,他研究出了流體力學。
舉一反三有利于梳理知識的邏輯思維,從一個知識點引申到另一個知識點,讓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串聯起來,這樣更有利于提高記憶力,降低遺忘率。所以,學會一個知識點時,不妨再深入思考一下,這個知識點還可運用到其他什么地方,與其他領域的知識有何共通之處,能否結合其他知識同時運用等等,如此,知識才更牢固,不容易被遺忘。
在學習過程中反復閱讀、記筆記,雖然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這并不代表知識內化的
效率就高。真正高效的學習方法,并不是流于表面的“重復”,而是讓知識在大腦里“重復”,通過本文的這3個學習法則,可以有效提高知識的內化,達到鞏固知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