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方法有很多,前面的文章中我們介紹過諸如
理解記憶法、
諧音記憶法、歸類記憶法等等一系列高效記憶法,今天小編將繼續為大家介紹一種有趣的記憶方法——改錯記憶法,供大家學習。
什么是改錯記憶法呢?簡單說來就是通過改正識記材料中的錯誤之處從而達到加深記憶的方法。
俗語說:“吃一塹,長一智。”,的確,錯誤所造成的記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錯誤本身不值得記憶,正是由于產生了錯誤,反而對正確的內容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有了錯誤就要改正,一般說來改錯有三種情形:一是改正自己的記憶錯誤或行為;二是改正他人不自覺的根深蒂固的記憶錯誤或行為;三是改正他人故意設置的記憶錯誤或行為。
舉個例子,一名大學生在一次演講時把魯迅“逝世”誤讀成了“折世”,引起哄堂大笑,并由此而獲得了帶有貶意的“折世”的綽號。此事過后,他痛下決心提高語文水平,很快就有了超越性的發展,同學們又為他去掉了“折世”的綽號。由此看來,通過改錯記準了正確的知識信息,就等于向錯誤索回了補償。
根據
人類記憶的研究表明,人的記憶有先入為主的定勢,“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雖然久居異地,卻難以忘懷少時的鄉音。換句話說,錯誤的信息一旦持久的保持在大腦中,就會因穩定的存在而對新識記的正確信息產生抑制,使其很難在大腦中扎下根來并取代錯誤的信息。所以,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巴特利才說:“測定智力技能的唯一最佳標準,可能是檢驗擯棄謬誤的速度。”
那些有經驗的教師在課堂上故意在精粹、要害的地方賣關子,如故意把“減”的“冫”寫成“氵”、把“紙”的“氏”寫成“氐”、把“已”寫成“己”等來讓學生去改錯。而這些錯誤,通過正確信息的再現與注意力的集中來得到改正,反而會因為印象深刻而使學生牢牢記住。
有一位語文教師在教語文時,故意讀錯課文的二三處,讓學生批評指出并改正過來。第二天讓學生試著回憶這篇課文,結果證明,學生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那幾處讀錯后改正過來的部分。實踐證明,教學時改錯、考試或游戲時出改錯題、工作時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比賽后善于找差距,對于認知和回憶正確的知識、信息和經驗大有裨益。
現在很多綜藝節目都有改錯有獎的各種題目,吸引了很多觀眾,如中央電視臺的《正大綜藝》節目中,就經常會請嘉賓來判斷問題的真假,寓教于樂,參與的嘉賓也大都興致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