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深度工作,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認知能力達到極限的工作狀態,它是一種可以給我們帶來更高價值產出的工作方法。下面我就以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一書和大家講一講“如何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高效的做事”。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很難進入深度工作、深度學習的狀態。其主要原因有三個:
首先是“最小阻力原則”。就是在工作或學習中,人們會優先處理阻力最小的工作。這樣時間長了,大腦會形成
思維定勢,遇到復雜困難的工作,就會自動切換到簡單任務上,長此以往,大腦就很難勝任深度工作。
第二個原因是“忙碌代表生產力”的思維定式和偏見。忙碌代表生產力是工業時代衡量個人職場價值的標準。但是現在很多人的思維中仍然有這種思維定式和偏見。現在這個時代,忙成狗只能感動一下自己,什么都代表不了,只能說明你
工作效率低,工作方法差。
第三個原因是,網絡時代無處不在的干擾。網絡在給我們帶來“與朋友即時互動、獲得即時信息、買/賣東西、娛樂消遣”等好處的同時,也讓人們沉迷其中,浪費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深度工作需要的時間和注意力被分散了大半。
知道了原因,我們已經邁入了深度工作的第一步了,接下來就是學習如何做到深度的工作和學習了。
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主要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選擇一套深度工作的日程模式
深度工作的日程模式主要有“禁欲模式、雙峰模式、節奏模式、記者模式”四種類型。禁欲模式說的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不受任何干擾的環境里,切斷和外界的一切聯系。禁欲模式需要大塊的時間,需要和外界隔絕,所以比較適合周末學習和工作,或者是高度自律、且目標明確的自由職業者。
雙峰模式說的是,把我們的時間分成兩塊,一塊用于深度工作,一塊用于浮淺工作。在深度工作的時間里,就像禁欲模式一樣,高度集中精力、沒有任何干擾。
節奏模式說的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專門找出一個不受干擾的時間段,用于深度工作,形成一種節奏。如果你在一天中,有一段時間注意力最集中,那么就安排在這個時間里做深度學習或工作。拿寫作來說,有的人認為早上精力最充沛,就可以固定在這個時間段里,專注寫作;而有些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有靈感,那么就可以把寫作時間安排在晚上。這種模式適合大多數人。
記者模式說的是,在日常工作的時候,隨時利用空隙,插入深度工作的模式。這種模式有點難,需要慢慢磨練。
第二步是,培養出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習慣
習慣成自然,把深度工作的狀態,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時,大腦就會更容易進入到深度工作的狀態,這個時候的阻力最小,消耗的意志力最少。
首先要找到一個不會被打擾,可以深度工作的場所,比如安靜的圖書館。然后設定出深度工作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里,不使用任何與工作無關的電子產品。其三是設定任務,比如你要在60分鐘的深度時間里做多少事,嚴格執行。設定任務的時候,可以設定“超出能力范圍一點點”任務,這樣你才能更容易提升時間利用效率和深度工作的質量。這在我之前講“心流”的時候講過,合理匹配目標難度和自身的能力,能更好地進入
心流狀態,專注起來。另外,做一些準備也很有必要,比如把需要的資料都整理好放在桌面上等等。深度工作的習慣因人而異,找到適合自己的很重要。
第三步是,像經商一樣執行
之所以要像經商一樣執行,是因為商人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就是獲得更高的利潤。日常工作中要像商人一樣,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任務上,一切和這項任務不相關的事情都要為它讓步。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重要的、能激發你熱情和動力的
目標。確定目標之后,要用引領性指標來衡量能否成功的程度。引領性指標就是影響你達成目標的關鍵性數據、標準等。比如你期末考試要考700分,那么你就要把注意力放在每一科要考多少分,每科中每個環節要達到什么標準,每個環節每天要完成多少的量。
在深度工作之后,要在計分板上記下每次深度工作的任務和時間。這我在之前講
“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的時候講過了。其好處是有利于我們明確自己的時間效率,更好地制定計劃和完成計劃。
第四步是,定期休息大腦
人們的精力、意志力,會隨著時間、隨著工作一點一點的被消耗。為了更好地進入和維持深度工作,定期休息大腦是很有必要的。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讓注意力得到復原,可以提升第二天深度工作的質量。除了常規的睡個好覺、休閑娛樂,也可以試試我之前分享的《高效休息法》一書中的消除大腦疲勞的方法。速讀G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