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抓住我們注意力的事情,一定是與情感有關的。你只要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哪些事情印象最深刻,就會發現,這讓你記憶猶新的事情無一例外都是情感事件。
開心快樂的事情,我們總是能夠很投入,時間也過得飛快。相反,那些枯燥無趣的事情,我們就覺得很難熬,總想逃避。情感對于學習的影響,歸結來說就是一個詞語:“想要”!到底是想要學還是不想要學?想要繼續學習,還是想要休息一下或先做其它的雜事情?
當你不想學的時候,即使在書桌前坐一整天,即使好幾個老師在你面前講了無數的話,估計你真正學進去的也沒有多少。當你剛剛坐下不久,打開書本或打開電腦正準備學習的時候,那些想要看看新聞、看看電腦留言、想要去喝一口水、想要先處理其它一些雜事的念頭,就會從胸中竄出來,讓你無法安心坐下來學習。
那么,什么原因會讓你“想要”學習、“想要”繼續學下去呢?答案就是:興趣!
如果希望學習更有效率,希望自己在學習的時候能夠有很好的注意力,希望能夠很用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那些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來進行學習。興趣,就是主導學習、能把我們的注意力牢牢吸在學習上的情感因素。我們應當盡可能地自主學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長來選擇學習的領域,這樣才能保證學習的高效率。
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自由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只有自己真正感興趣,才會有學習的熱情。學習起來饒有趣味,注意力自然就容易集中。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不得不學習那些自己不太感興趣、甚至完全提不起熱情的知識。這個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難免就容易被記憶之中的、或者正在發生的各種各樣因素所干擾了。
中小學階段,我們還不具備很好的主見,同時也無法選擇自己想學的東西。然而到了大學,尤其是進入社會之后,如果我們還不能創造條件來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問來進行學習,不能選擇自己熱愛的工作,那多少是有點無奈甚至是悲哀的。不過無奈歸無奈,問題還是要面對的:無論是學生,還是成年人,通常在進行學習的時候,所面對的大多是枯燥無味的學習資料。眼前單調乏味的書本,跟我們腦海中各種激動人心的念頭比起來,哪個會更容易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呢?毫無疑問是后者。這也就是許多人在進行學習的時候無法集中注意力的主要原因。
成人亦是如此,不是嗎?如果我們對學習內容沒有興趣,那么經常就會有一股又一股的干擾力量從胸中冒出來,不斷把我們的注意力從學習資料中拉開。我們的注意力一下跳到這里,一下跳到那里,就是無法集中到學習上來。眼前雖然攤開了書本,但卻往往心不在焉。
如何激發興趣?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不能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直接的興趣,那么,就不妨想一下,能否給自己的學習添加一些能讓自己感興趣的元素。也就是說,看看是否能做到間接的感興趣。
很多時候,我們剛開始可能并不喜歡做某個事情,但如果其中的某些元素改變了,我們就有可能會變得喜歡了。例如,你在學校的時候,可能并不喜歡某門功課,但如果由于某個原因,換了一個你很喜歡的老師來講課,那么,說不定,你就會從此喜歡學習這門功課;又例如,你本來不是很想參加某次聚會活動,但一聽說某某人也會去,或許你就會變得對參加這個活動充滿期待了。
同樣道理,如果我們不得不去學習一些原本提不起興趣的資料,那么,我們就可以從各方面來想一想是否能夠給這個枯燥的學習增添一些感興趣的元素。例如,可以改變學習環境,到自己喜歡的圖書館或咖啡廳等地方進行學習;又例如,可以加入某個現實或網絡上的學習小組,相互鼓勵和督促,增加學習熱情。或者,也可以考慮經常給自己一些小獎勵,例如學完某個章節之后就可以買個小零食來吃。
另外,適當地選擇一些有趣的學習資料作為補充,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
很多時候,其實,并不是某個學問本身缺少樂趣,而是某些書本或者某些老師沒有把這個學問的樂趣展現出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考慮靈活地找一些更有樂趣的資料來進行補充學習。例如,同樣是學歷史,如果一板一眼地照著學校里的課本來進行學習,那估計沒有幾個人能提得起興趣,但如果我們去書店找一些寫得生動活潑的甚至帶有小說性質的歷史類書籍來讀的話,相信許多人都會讀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中就能學到許多歷史知識。這些有趣的書看得多了,反過來就能夠大大促進我們對課本里相關知識的
理解和記憶。學習許多專業科目(尤其是人文類的,例如語文、英語、地理、經濟、金融等等),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很多時候,找到自己感興趣的
學習方式,是很重要的。說一個我自己的體會:在進行記憶力、學習能力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經常會產生許多教學方面的心得,有時候就想把這些心得體會整理一下寫出來。很多時候,當我安排好時間,坐到桌前,打開電腦之后,就發現那些寫作的興趣消失了。注意力就開始被各種各樣的事情所干擾,就會去看新聞啦、看qq留言啦、收發郵件啦、看貼回帖啦等等,一個上午也寫不出幾句話。
但后來我發現自己比較喜歡在走動之中思考問題。于是我就減少了在書桌前的時間,多安排一些時間去散散步、走動走動,一有靈感就把它們記錄在手機里,等到差不多了再把手機里記錄的內容統一轉移到電腦中。就這樣,即使是在超市購物排隊交錢的時候,出差到各地的旅途中,我都能記錄下不少的靈感,然后再找時間統一整理,寫東西的效率自然就高了很多。
作者:張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