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的第二部分,也就是作文之后的
快速閱讀,是讓考生比較頭痛的部分。此部分的難度最主要表現在文章的篇幅巨大,字數太多,時間又太短,很難做完,我們知道快速閱讀在考試中的時間限制是15分鐘,其中還有1分鐘用來填寫機讀卡,所以真正的時間只有14分鐘,完成一篇1452詞的文章的閱讀并準確做出10道題,對于考生的壓力可想而知。對于快速閱讀的解答,考生需要從兩個途徑共同提升,一是正確的解題
方法與技巧,二是懂得取舍的心態。在本文中,筆者將會圍繞這兩點,以2013年6月四級考試的其中一篇快速閱讀為例,為考生們做出解析與指導。
一,正確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快速閱讀本質上考察的是"文字材料處理"與"信息查找比對"的能力。因此,不需要考生對文章中所有信息事無巨細的完整把握,而是根據題干中的問題回到文章中進行查找比對,正確答案也往往是對文章信息的直接照抄或輕微改寫?疾斓闹攸c是放在查找比對上,而不是深入理解,這也正是應和了快速閱讀的題型要求skimming and scanning(略讀與尋讀)。
建議考生可以按照"三步走"的思路來進行解題:
1. 瀏覽大標題和小標題(了解文章主題結構)
2. 精讀文章的開頭(準確把握文章的主題)
3. 看一題做一題,關鍵詞定位配合順序原則
我們以2013年6月四級考試真題為例,看看長篇閱讀的解題方法具體是什么樣的:本篇例文的大標題是"Can Digital Textbooks Truly Replace the Print Kind?"(電子教科書是否真正可以取代印刷版的教科書呢?)
本文只有大標題沒有小標題,而且文章段落非常多,達到了驚人的24段。小標題的作用是建構文章的邏輯框架,如果有小標題,不光可以用來理解文章還可以用來幫忙定位甚至是解題,本文因為沒有小標題,因此閱讀和定位的難度都會相對加大;但好在大標題寫的很完整,運用一些文章的基本邏輯框架就可以基本預知文章的主題和結構。
當通過標題和文章開頭已經對全文主題有了一個基本把握之后,就要毫不猶豫的停止精細閱讀文章,轉向題干,開始看一題做一題。首先看懂題目的問法,同時劃出題干中可以用來定位的關鍵詞,緊接著就回到文章找定位找答案。
例如第6題:
The author is most excited about Inkling's notation system because one can _________。作者最興奮于Inkling的標記系統可以怎樣?還是要注意題干中問到的是most excited,注意在文中找對應的最高級,定位在第14段,But the most exciting part about Inkling, to me, is its notation (批注) system. Here's how it works:表面看好像定位很簡單,但14段根本沒有做任何有用的交代,也沒法做題,需要耐心細心的往下看,15段交代了紙質書的標記特點與題干的要求不一致,繼續往下看到16段的最后一句The best comments are then sorted democratically by a voting system, meaning that your social learning experience is shared with the best and brightest thinkers。最好的評論會通過投票制民主的挑選出來,這就意味著你的社會學習經驗是可以與最棒最精英的思想家來分享的。對應A選項share his learning experience with the best and brightest thinkers. 本題難點在于定位與真正答案的出處相隔的非常遠,能否踏實下心來耐心的查找比對,是做對本題的關鍵所在。
后3道填空題仍然延用前7題定位、比對的解題思路,通過原文與選項的對比得出答案,例如第十題: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whether digital textbooks will catch on still __________。電子教科書是否可以流行開來仍然是什么?按照順序定位在23段Whether digitally interactive ones like Inkling actually take off or not remains to be seen 原文中take off 和題干中catch on都有流行的意思直接對應,比對原文選項之后,答案仍然可以直接照抄原文不必做任何修改remains to be seen拭目以待。
二,懂得取舍的心態
一是在看文章的時候懂得取舍,文章的標題要仔細慢慢看,文章的開頭要細細看,都是為了把握文章主題,理清文章結構思路,一旦主題結構明確了必須要放棄精細閱讀,馬上轉向題干,根據題干要求在文章中先找關鍵詞的定位出處,有了定位再讀定位附近的信息,凡是與題干沒有直接關系的信息,不必精讀細讀,舍得跳讀,才能爭取到更多的時間來讀真正與題目相關有用信息,才能有更多的時間來做題。
二是在做題中懂得取舍,如果在做題中發現某一題定位非常困難,根本找不到的話,千萬不要戀戰,千萬不要在文章中漫無目的的反復精讀。一道題定位找不到,馬上跳到下一題,一道題很猶豫選哪個選項,一定把猶豫的兩個選項都寫在題號前,就馬上開始做下一題,等其他題目都做完了,還有時間做就再回文章中找,沒時間做,就一定選一個和文章主題最接近的選項,正確的幾率很大。比如本文的第2題:
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about digital textbooks? 作者認為電子教科書怎樣?這道題可以是一道細節題直接在文章找到定位就直接出答案,也可以是一道主旨題,需要找作者的觀點和立場。Digital textbooks第一次出現在第3段Which is why digital textbooks, if they live up to their promise, could help ease many of these shortcomings. But till now, they've been something like a mirage (幻影) in the distance, more like a hazy (模糊的) dream than an actual reality. Imagine the promise: Carrying all your textbooks in a 1.3 pound iPad? It sounds almost too good to be true. 這就是為什么電子教科書可以幫助解決很多缺點的原因。但是,截止到目前為止,它們仍然是一個遠處的幻影,與其說是現實不如說更像是個模糊的夢。想象一下它的承諾吧,"把所有的教科書都放在一個1.3磅的iPad里",聽上去好得難以置信。
如果僅僅根據第3段的表述,A和B選項很難取舍,A) It is not likely they will replace traditional textbooks。它們不可能在未來取代傳統教科書,B) They haven't fixed all the shortcomings of print books。它們并沒有解決印刷版教科書的所有缺點。當兩個選項很難取舍,而且作者在下文中也沒有作進一步解釋的話,不妨先把AB兩個選項都寫在第2題的題號前,考生可以試著通過下文的閱讀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通過更精確把握作者的觀點和立場來解題。這時,考生一定要舍得跳到下一題,而不要在這一道題上停留太長的時間。
當把第10題做完時,還剩下全文的最后一段However, the solution to any problem begins with a step in a direction. And at least for now, that hazy mirage in the distance? A little more tangible (可觸摸的), a little less of a dream。但是,解決任何問題都要從朝著這個目標邁進的第一步開始。至少目前來看,這個遠方的海參蜃樓,又朝著現實邁進了一小步?梢钥闯,作者對于digital textbooks明顯持一個樂觀支持的態度,那么,第2題的A選項認為不可能取代傳統教科書明顯是與作者立場相悖,利用排除法,第2題答案選B。
在做題中學會取舍,才不會造成因為一兩道題導致大量題目沒時間做的人間悲劇。
● 綜述
目前,快速閱讀的文章篇幅很穩定,但確實超出了大多數考生的速度極限,因此,考生在平時練習中不光要練習精讀細讀,同時還要訓練自己泛讀的能力;
快速閱讀的難度很穩定,前7題中至少有一道題比較難,要么是定位難,要么是選項難,只要考生學會取舍,就可以把這道題的殺傷力降到最低;
快速閱讀的解題方法很穩定,關鍵詞定位后比對原文與選項就可以出答案,但題干中的關鍵詞不一定全都是大寫專有名詞、數字、時間這種特別好找的有明顯特征的信息,也會用一些類似仔細閱讀的不太好找的關鍵詞,但好在10道題的普遍都是按照順序在文章中出現,當關鍵詞不好找的時候,順序原則就是一個很好地輔助定位的方法。
快速閱讀更像是一種水到渠成的題型,只要考生在仔細閱讀中有了很好的突破,并穩定在一個較高的正確率上,快速閱讀只要通過正確的方法稍加練習就可以突破。相反地,如果考生沒能在仔細閱讀中很好地突破,那快速閱讀的練習也很難見到成效。建議考生在復習的前半段把重心放在仔細閱讀上,突破并穩定后再進行快速閱讀的練習。
同時,建議考生在平時多進行廣泛的閱讀,類似Time、USA today、Washington post、Guardian等媒體都是很好地泛讀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