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許多有才的年輕人已經向我們證實了,“腹有詩書氣自華”并不是賣書人編撰的廣告語,一個人堅持閱讀夠久,所讀書籍夠多,就能改變他的氣質。更嚴格地說來,是大量的非填鴨式閱讀,改變了他的思考方式,開闊了他的想象力及眼界,由此轉變了他的氣質。
所謂的填鴨式閱讀,與我們熟知的填鴨式教學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后者為教授者對求學者的知識傾倒,而前者則是求學者自發的簡單的知識羅列。許多人在通過閱讀獲取知識時,只是一味地把作者的觀點,通過嘴或者眼羅列呈現,勿提章節間的順序打亂重整書本內容,便是段落間的順序調整,他們也是不愿嘗試的。一本書閱讀至尾,對書本的記憶也只停留在書的尾端。若是再過一段時間,便又將整本書的內容原封不動交還作者,就像在學校時把知識交還老師一樣。
而要打破這種讀完就忘光的閱讀困境,我們又該怎么做呢?簡單而言,就要做到在閱讀全過程,積極調動我們的思維,帶著發自內心的問題去閱讀,在閱讀中與作者交流,為自己答疑解惑。而不是做出大聲朗讀的樣子,思維卻三心二意漫無目的的跳躍。
具體說來,
帶著問題閱讀,我們便應該從讀清楚書本目錄開始。一本書的目錄往往等同于作者的寫作大綱,看目錄時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提出相關問題。而后在閱讀正文時,找到作者為對應問題做出的解答,再深入分析作者如此解答的原因。經過這樣的思維對話,便能更加深刻地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做到將書本中的內容銘記于心。
除此之外,提問式閱讀也體現在讀后的自我思考博弈中。這是一場自己與自己思維的較量,帶著些許舉一反三的目的。這樣的方法特別適用于實用技巧類的書籍閱讀,在獲取某一理論技巧時,更重要的是把它應用于實踐中,更有甚者發散思維轉換環境,去測試理論技巧是否同樣適用。另外,學生時代的政治歷史科目書籍,這種方法也同樣適用。比如我們根據時間線整理了唐相關知識點,同樣也可以整理民國時期相關知識點。或者,我們可以根據自己頭腦中的關鍵詞大綱,去
發散思維補充相關歷史考點,讓這些知識,在不斷的回想和提取中,形成我們更深刻的記憶。
而提問對記憶加深更直接的作用,便體現在真正的校驗中。也許是一場平平無奇的談話,但交流中必有問答,在我們調取知識應對他人對自己的提問時,便是記憶加深之時,也是我們對于閱讀改變氣質談吐的驗證。而學生面對的提問校驗,便是課堂的點名回答,或者試卷上的各種題目。所以有的人在評判自己的閱讀記憶成果時,會通過與他人辯書或者請他人提問的方法實現。
向作者提問,向自己提問,答他人問,每一輪問答都在驅動我們思維運轉,只有通過深加工的知識,才真的會變成我們自己的,融入我們的頭腦中,從里到外改變我們的記憶,也改變我們的氣質。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
作者: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