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狂人”王澤釗訪談錄
平時閱讀與
高考語文成績到底是什么關系?學生對課外閱讀不感興趣怎么辦?如何引導學生進行
有效閱讀?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王澤釗進行了專訪。
誘導與“挑釁”:“寓教于樂”,引誘學生主動閱讀、有效閱讀
記者:目前很多學生尤其是一些理科生,對語文不感興趣,對閱讀不重視,學習語文似乎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遇到這種情況你怎么辦?
王澤釗:我教的理科班比較多,學校理科班一般都是重點班。我接高三理科班開始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對語文都不感興趣。這時老師的引導就太重要了。
我首先讓學生覺得讀書好玩,常通過一些案例來引導他們。比如,我會先給學生講一些小故事。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次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蕭伯納和他的朋友在路上走。他挖苦朋友:“如果我像你這么又矮又胖,我早就上吊去了。”朋友回答說:“如果我要是上吊,就用你做繩子。”
然后我就給學生出了道題:請問蕭伯納的形象特征是怎樣的?有學生說:又高又瘦。我說,那鋼筋呢?電線桿也是又高又瘦!這就涉及到閱讀的細節、日常觀察與思考。上吊能用電線桿和鋼筋嗎?武林高手也做不到吧!在超級幽默中,這兩者都被排除了。后來學生就想到“柔軟”。是啊,這才是關鍵。蕭伯納的朋友暗含的意思實際是說,作為一個男子漢,應該鐵骨錚錚,應該有陽剛之氣,但現在你變成繩子了,你站不住了。盡管我又矮又胖,但是我能站得住,這樣才是男人,我就比你好。
到了這一層就有意思多了,我告訴學生,這就是思想,這就是語言藝術。學生覺得這太好玩了,許多沉默寡言的學生一回到家就給家長講,家長也覺得好玩。學生由此也能直觀感覺到從閱讀中能獲得思想與智慧,這樣自然就對閱讀感興趣了。
我認為“寓教于樂”有兩層含義:第一,應使學生學到有價值的知識,或受到美的熏陶。如果是這樣,學生必然喜歡學。我所任課班的學生,不喜歡學校發的語文課本,卻能主動背誦《離騷》、《山鬼》,主動讀《莊子》,有的通讀了《史記》,還有的讀了《追憶似水年華》、《尤里西斯》、《惡心》、《鼠疫》……而這些都發生在高三!聽來簡直讓人覺得像神話。第二,要讓學生多接觸一些有趣的作品。有趣的作品自然吸引人。記得有一次我給學生印發了作家李慶西的《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學生讀了樂得不行,而且,有一個意外收獲:有吸煙惡習的學生讀到吸煙者鬧出的種種笑話,居然戒煙了。好玩的作品可以說是人人喜歡。當讀了契訶夫的《生活是美好的》之后,學生忍俊不禁,有的說:“原來國外也有阿Q。”
如果一位語文教師考慮了上述方面,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愁提高不了,高考也就不是問題,我的學生年年在高考語文中獲得優秀成績,訣竅就在此。而學習語文決不只是為了高考,這已為有識之士所共識。
應試與素質:高考的關鍵,其實就是閱讀,閱讀引導與作文教學密不可分。
記者:你說過高考不是問題,你還舉過很多“讀書破萬卷,下筆沒有神”、“好好學習,天天向下”之類的現實例子。在語文教學中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你怎樣解決?你怎么讓
閱讀與寫作關聯起來?
王澤釗:有一些大學教師要應聘我這里的語文教師職位,并且說他的課堂也能達到我上課時的生動活潑,當我問,高考是否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這些教師就沉默了。后來他們說,這個不能保證,素質可以提高,分數不能保證。我說正好相反,分數容易素質難。神槍手打不中靶子,哪有這個說法?神槍手可以打各種靶子!
高考語文的關鍵,其實就是閱讀,我把閱讀教學弄得很有趣。我倡導閱讀,但并不限定書目,沒有人人必讀的書,只要有所獲就行。還有,學生普遍怕作文,其實,閱讀做好了,寫作自然就提高了,當然我指的是有效閱讀。
一直以來,我們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其實未必。實際上,“讀書破萬卷,下筆沒有神”、“好好學習,天天向下”這類的現實例子很多。其主要原因就是無效閱讀造成的。而我提倡有效閱讀。人生苦短,沒法追求數量,只能追求質量。我為學生推薦作品的前提是,這部作品體現了真善美,真善是根,美是苗。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再適當提升一小段,加上時代的解釋——閱讀的過程就是解釋的過程,既有經典韻味,又有時代氣息。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有時候我刺激學生、挑釁學生,目的在于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多讀書。有一次,我介紹完《史記》,就告訴學生,人家有的同學高三一年可以讀完《史記》,當然其中的書、表不用讀,只讀本記、世家、列傳。不知我們當中有沒有人能讀完?這就是刺激。有的學生就真讀完了,讀完了就告訴我。還有的學生把魯迅全集16卷都讀完了,還是理科班生,他的文章就寫得非常漂亮,有的文章被我收到了《新語文》里面,其文筆特別犀利。有的學生背莊子《逍遙游》、《秋水》,這都源于我在課堂上說的話:你要是背莊子,你就能背成個作家……
作文教學要循序漸進,培養學生
閱讀習慣的同時,讓他們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我剛接一個新班的時候,很多學生不交作文,說忘帶作文本了。我就給他們發稿紙,我不讓科代表發,自己親自發。我告訴他們,明天把稿紙交上來。我給你的稿紙,不要忘帶。
我會先讓學生寫一篇作文。我發的稿紙,學生都要交。這是第一次作文,題目隨便寫。于是,學生普遍寫《記一件有意義的事》,這個題目在我國從小學三年級一直寫到高三,可算中國語文教學的一道奇景。我讀完后,就當堂批作文,我說今天讓你們看看高考怎么閱卷。我嘩嘩嘩地翻,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作文被扔到了講桌的一側,“這三分之二我沒法批,亂涂,亂畫,認真做不到,嚴肅做不到,優雅就更不用說了。這些作文你們回去自己批吧,愛打多少分就打多少,在我這兒沒有分。”學生瞪眼了,說都是誰的。我說名字不能公開,是隱私。
然后剩下的三分之一再分成兩類。第一類可以得一點分,但肯定不及格。這些作文中常見這樣的開頭:“人不能拒絕成長,有成長就有煩惱,有成長就有喜怒哀樂,有些事如過眼煙云,有件事我銘記在心。”這是第一段,然后第二段就是“那年春天(或秋天)。”我說這第一段是廢話。直接寫“那年……”就行了。有學生發問:“但是我們老師一直都是這么教的,從小學初中一直到高中,老師說開頭就得像個開頭樣。”我說你頭上又沒有戴著紙帽子,那是右派,你頭上只有頭發就行了。這類作文得分在0到6分之間,疲勞分。
第二類一般就一兩份,這時我就讀出作文名字,公布一下作者。我說這些學生可以不聽我的課,不算曠課,可以隨便去玩。實際上,這樣的學生最愿意聽,他需求量最大,因為他比其他同學基礎要好,悟性也好。
然后,我就讓學生開始練字,練一學期,自己回去抄古文、古詩詞,抄外國詩歌,總之,抄優美的文字。自己選著抄。一天300字,寫到稿紙上,每天交一張。
我還讓學生背誦。有個老師問我,您的學生喜歡學語文,喜歡背東西,我的學生為什么一個星期一首唐詩都背不過?
我說,你布置得太少了!如果布置五首,學生就背過了。那位老師很驚異,我給他一首都背不過,怎么可能……我選一首,他肯定就能背過了。可能你給的那一首詩,恰好他不喜歡,當然不想背。你要給他一個自由度,可能就像我背《離騷》感覺難背,但背《山鬼》感覺順口。你不要覺得《離騷》就重要,《山鬼》就不重要,可能《楚辭》里面最凄婉優美的就是《山鬼》,許多大畫家、大作家都曾以這個題材創作過作品。為什么就非要背你選的那首呢?給他五首讓他自己選,那么五首中總該有一首能背過了吧。這樣就解放了學生的學習生產力,解放學生學習生產力的方法就是閱讀。
指定人人必讀書目很可笑:比如我就不贊成人人必讀所謂的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
記者:你提倡有效的閱讀。你在編教材或者教學的時候,選擇哪類作品向學生推薦?
王澤釗:我的標準就是真善美。我曾經做過一些類似“閱讀改變命運,文學豐富人生”的演講。我自己十多歲的時候,曾找機會借書讀,大約一年半讀了60多本長篇小說。看多了,就有感覺了。后來知道,其中一些書其實浪費了時間,也就浪費了生命。讀書的一開始就需要總結。那時候沒人告訴我,但是我現在知道了,我就可以告訴我的學生。讀書就要讀最好的。
外國的,建議學生多讀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作品。有些人雖沒獲獎或提名,但實在是該列入獲獎名單的,諸如卡夫卡、詹姆斯•喬伊斯、馬塞爾•普魯斯特、博爾赫斯,等等。
1900年以前,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笛福、狄更斯……都是一流的。
再就是讀點哲學,哲學體現人類的智慧,是不能不讀的。讀讀柏拉圖、康德、尼采、叔本華……
或許有人說,這些大部頭離中學生太遠了,與高考作文更沒有直接關系。其實,這是在培養一種文學素養,讓學生從小敬畏思想、敬畏創造,進而受其熏染。讓他們體會到一種親近巨著的感覺,這很重要。
對于學生來說,閱讀還要引導。老師的指導很重要,老師在讀什么書對學生的影響太大了。我上課拿出一本書講幾頁,學生就會問書名,然后他就會放學后或周末去買。所以我推薦書時就特別小心,不要有不好的影響。比如,我不贊成向中小學生推薦《三國演義》,因為那里面充滿了陰謀、血腥與愚忠!而學生,最需要接受真善美,而且要從小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鑄就獨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