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閱讀質量,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學里沒有教會他迅速地閱讀,他日后學習中就會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養成學生優良的數學閱讀習慣和方式尤為重要,對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小學生使用的數學教材,是許多專家依據新的課程標準,結合小學生知識結構和年齡特征來組織編寫的,編寫過程中,已經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數學學科特點等諸多因素精心編寫而成的,因此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小學生應該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利用現行教材開展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存在可能性。
一、激發閱讀興趣,讓學生自愿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前提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心理活動的傾向,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有了興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進行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提高數學閱讀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想讀、愛讀、樂讀。
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創設問題情景,將數學知識點于耳熟能詳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向學生提供鮮活的、真實的、有趣味的和具體探索思想價值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的走進數學閱讀的殿堂。
例如在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通過計算,看到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不一樣,而比值相等。有什么規律在里面呢?當學生紛紛匯報自己發現的規律后再問,怎樣用完整的數學語言表述這個規律呢?那就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如此根據教材創設閱讀情境,必然會激起學生閱讀教材的興趣和主動性,閱讀效果也會好一些。
2.充分利用課外數學閱讀材料。
課外閱讀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數學小史料以及數學小知識等.這些材料主要是針對教材中的重要數學概念的背景介紹、知識延伸和實際應用。材料中往往包含豐富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和解題技巧。如新教材中,學習完負數后,教材就有“你知道嗎?”的內容,介紹了《九章算術》中記載的,我國古代使用負數的情況。還有學習了時、分、秒后,教材介紹了“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用一種滴水的器具來計時,名叫沙漏”。一方面介紹一種古代計時工具,同時還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勵的評價語言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受到他人的表揚與肯定是一件心情舒暢的事情,成人如此,孩子們更是如此。因此,教師和家長對孩子自覺的閱讀行為要適時、恰當地給予激勵,見到他在認真閱讀時,給他一個微笑,輕輕地點一下頭,親切地撫摸一下他的小腦袋,有時只是走近他翻一下他所閱讀的書名,有時把他所閱讀的書推薦給大家……這些細小的動作、神態都將對他產生激勵作用;同時,開展一些活動中,如“講一講——講數學家的故事”、“編一編——編寫數學小報”、“寫一寫——寫數學閱讀日記”、“演一演——演示經典題目的解題過程-演示數學實驗的過程”等等,每項活動都評比優勝獎、創意獎,予以表彰。在一定的場合對孩子的閱讀行為加以積極評價,更能使他閱讀的勁頭越來越大,興趣越來越濃。教師的鼓勵與表揚是學生閱讀興趣產生的推動力、催化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加強指導,掌握閱讀方法,優化閱讀技巧,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
由于數學學習內容的精煉性、數學語言的抽象性,很多學生不會把數學文本當作一件輕松快樂的事,閱讀時常常“走馬觀花”或“囫圇吞棗”。所以,教師要加強指導學生掌握數學閱讀的方法,使學生從愿讀到會讀。
(一)數學閱讀要求認真細致。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一些學生在做計算題時正確率很高,但遇到判斷題、解決實際問題等類型的題目時卻由于理解不清題目中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或沒有正確閱讀,而造成許多錯誤。只有認真閱讀,理解題意,才能正確解決問題。例如,有一道判斷題,題目是:判斷下面各題(正確的打“+”,錯誤的打“-”)。許多同學不明白題意還是按照以前遇到過的對的打“√”,錯的打“×”要求做題,導致該題失分。究其原因是他們在做題之前根本就沒有閱讀過題目要求,也就根本談不上按要求正確完成習題了。這實際上就是沒養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事實上,很多學生對數學中的基本語言甚至關于解題要求都不能準確理解。如:“請問調整價格后商店最少要賣出多少臺才能才能達到預定的營業額?”有許多學生就不能正確理解問句中的關系詞“最少……才能達到”。因此,讓學生養成在做題之前要一定要認真閱讀題目及題目要求的良好學習習慣,逐步養成他們數學閱讀的能力,從根本上減少并杜絕上述錯誤情況發生。
(二)教給學生學會初讀、細讀、精讀。
初讀時先初步了解要學什么知識;細讀時討論問題,理解知識;精讀時讓學生質疑問難。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主動質疑問難是主動學習的體現,因此在“閱讀”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主動探索,學生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生獨立解決不了的問題分組討論,共同解決。有的問題讓學生課后查找資料解決,學生就形成主動學習的氛圍。
數學閱讀的過程應是一個積極的思考過程,數學閱讀不能只是用眼瀏覽,而應是眼、口、手、腦等器官充分協同參與。
1.閱讀要動口。數學閱讀要對數學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識反復咀嚼,準確理解。
2.閱讀要動手。一是動筆圈畫。教會學生運用各種符號表示來不同的意義,以強化閱讀重點與關鍵,做到自我閱讀理解、掌握心中有數,如:在進行“應用題”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邊讀題邊圈-圈題中出現了哪些信息。二是動手操作。指導學生邊看內容,邊動手實踐,通過親身剪、拼、折、量、擺、畫、觀察、比較、體驗,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進行“軸對稱圖形”的教學時,學生通過對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畫一畫,描述,親身體驗中直觀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三是動筆演練。讀中演,嘗試演算驗證推理;讀后練,形成技能技巧;練后再讀,反思失誤,總結經驗,回顧內化,變“厚”為“薄”。
3.閱讀要動腦。數學知識系統性強,內在聯系密切。前后聯系,新舊聯系,相互轉化;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一概地都去示范、講解,會束縛學生的手腳,不利于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教師要善于利用“語言智能”這個媒體溝通“數學邏輯智能”,扶持、指教、點撥學生仔仔細細地閱讀,找準和利用知識間的共同因素,尋求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例如:第十冊第64頁的第10題:寫出分母是9的所有最簡真分數。要完成這道題,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思考:分母指定是12,最簡分數,真分數。
既培養了思維的嚴密性和周全性,又將知識串聯起來。通過閱讀,聯系新舊知識,既復習、鞏固了舊知,還掌握了新知,又辨別了易混淆的概念,可以使學生實現從機械閱讀到意義閱讀的轉化,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真正提高
閱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