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無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學習計劃是實現學習目標的保證。但有些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毫無計劃,整天忙于被動應付作業和考試,缺乏主動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學什么都心中無數。他們總是考慮“老師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
學習無計劃,學習活動隨波逐流,被動跟著老師,跟上還好,跟不上就掉隊了。跟上的是少數,而且非常辛苦,掉隊的是多數,而且受罪。
對策:制定計劃時留有足夠的機動時間,這樣計劃就不會被打亂。另外學習時建議用學習流程的方法,提高效率。
二、不會科學利用時間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自己的學習、生活安排得從從容容。而有的學生雖然忙忙碌碌,經常加班加點,但忙不到點子上,實際效果不佳。有的學生不善于擠時間,他們經常抱怨:“每天上課、回家、吃飯、做作業、睡覺,哪還有多余的時間供自己安排?”還有的學生平時松松垮垮,臨到考試手忙腳亂。這些現象都是不會科學利用時間的反映。
據調查,一天學習10個小時的學生,真正全身心投入學習并且學到東西時間一般的夜只有1--2個小時。難怪用學習流程的學生
學習效率可以提高2--5倍。
對策:用學習流程把時間用到學習的四程序上,同時也把課內課外邊角時間用到程序上,大大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三、不求甚解,死記硬背
死記硬背指不假思索地重復,多次重復直到大腦中留下印象為止。它不需要理解,不講究
記憶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學習。它常常使記憶內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長久記憶。
當學習內容沒有條理,或學生不愿意花時間去分析學習內容的條理和意義時,學生往往會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依賴這種方法的學生會說:“謝天謝地,考試總算結束了。現在我可以把那些東西忘得一干二凈了。”學習不求理解,鞏固不求掌握。
對策:學習流程里學習的周期是一到三天,問題隨身有足夠多的時間思考鞏固,理解會更深刻,記憶會更牢固。
四、不能形成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是知識體系在學生頭腦中的內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識經過學生輸入、加工、儲存過程中而在頭腦中形成的有序的組織狀態。構建一定的知識結構在學習中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再多的知識也只能成為一盤散沙,無法發揮出它們應有的功效。
有的學生單元測驗成績很好,可一到綜合考試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他們沒有掌握知識間的聯系,沒有形成相應的知識結構。這種學生對所學內容與學科之間,對各章節之間不及時總結
歸納整理,致使知識基本上處于“游離狀態”。這種零散的知識很容易遺忘,也很容易張冠李戴。
對策:用學習流程鞏固里有字程序---歸納
五、不會聽課
這主要表現在:課前不預習,對上課內容完全陌生,無法帶著疑問去學,聽課時開小差、不記筆記,或充當錄音機的角色,把老師所講的一字不漏地記錄下來;只讓自己的記憶與教師的講述保持同步,而不讓自己的思路與教師保持同步;課后不及時復習,聽完課就萬事大吉,等等。
對策:把學習當成工程做,課聽不懂是好事,但要把聽出來的問題暫存,暫存了的問題是學習的半成品,只要一問,他就是成品了。一個因為聽不懂而有收獲、而快樂的學生,還會有什么事情阻擋他的進步呢?
六、不會閱讀
主要表現在:不善于選擇閱讀書目,完全憑著個人興趣或完全聽從老師父母的安排;沒有閱讀重點,處理不好“博”與“精”的關系,要么“廣種薄收”,要么精讀于一而疏漏于萬;閱讀速度慢,不會
快速閱讀,也不會略讀,任何情況下都逐字逐句;不善于帶著問題去讀,閱讀之后沒有什么收獲。
對策:讀書讀到什么才算有收獲?當然是要讀出問題才好。學習流程認為:學習的過程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七、抓不住重點和難點
學習方法不當的學生,在看書、聽課和思考問題時,不善于尋找重點和難點,找不到學習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出擊,結果分散和浪費了時間與精力。
對策:學習叢哪里開始,學習流程圖的頭一個程序----尋疑。
八、理論與實際脫離
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學習方法,即所謂“學而必習,習又必行”。而方法不當的學生往往只滿足于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不善于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應用,不能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具體表現為動手能力差,不喜歡上實驗課和操作課,不關心現實生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對策:書本里問題,實踐中也有問題。現在試題特別注重實踐中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學生要把學習叢課堂延伸到生活中。
九、不善于科學用腦
這主要表現在:學習時不注意勞逸結合,不善于轉移大腦興奮中心,使大腦終日昏昏沉沉,影響學習效率。這些表現是學習不好的中小學生最常見的,一個學習方法不當的學生,總會有其中的一種或幾種表現。了解了這些具體表現,我們才能對癥下藥,加以指導。
對策:用學習流程的學生,學習時學生會因為自己的體力、情緒、精力、問題的難易程度而選擇到自己適宜的學習程序,使學習者凡是學習的時候都有好的效果。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