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自己,也寫給被寫文章“折磨”的你。
——題記
正在看文章的你,是否有在寫作中,被突如其來的事情中斷寫作,然后再也找不到當初寫作靈感的困擾?是否像我一樣,喜歡寫文章一次寫完、改完,然后結篇,再不修改?然而,現實卻不總是這樣理想的。
寫文章,什么才重要呢?靈感?如果是以前的我,大概會這樣認為,因為我自己多年來就是這樣的,有了靈感就寫,沒有靈感就不寫;其實“
靈感對寫作最重要”這句話,根本是個偽命題:我們從小到大,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寫過多少文章?有日常課堂也有各種考試,甚至是中考高考。我們有幾次寫文章的時候是真的有靈感呢?尤其是在命題作文的情況下!所以,依靠不知何時才會“靈光乍現”的靈感,對我們的日常寫作,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平時有寫作任務的學生和在職黨們。那什么最重要呢?
主題——究竟要寫什么(或者說中心思想,究竟想要表達什么)。
問題又來了:怎樣知道自己要寫什么呢?這個問題其實也并不好回答。但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考慮:
1.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體驗:即靈感,發現值得寫的內容,當然,這需要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和善于探索思考的頭腦,比如,從怎樣學習一項軟件技能,舉一反三,怎樣學習寫文章;
2.寫文章的目的——利己/利人:即我們寫文章是給自己看的,還是給別人看的,是自己的經驗教訓總結,日常學習工作筆記,還是分享給他人的知識經驗;如果是給自己,那就以自己的需求為主,寫自己需要的,對自己有用的;如果是給他人,就思考他有什么難題,我在什么方面能幫助他,把具體的方法詳細地寫下來。當然,對于學生黨來說,大概考場作文是最大的需求 。
知道要寫什么之后,然后怎么寫?
這個問題,就有些類似于我開頭所說的“我已經知道了我文章的主題,卻因為靈感丟失,不知道該怎么表達自己的思想”。其實當我們對“寫什么”有了大致的想法時,我們腦海里已經有了全文內容的大致想法,只是沒有章法,不知道怎么“有邏輯、合情理”地安排內容。即:沒有結構,沒有大綱!
如,當我們要寫議論文時,我們心里其實已經有了觀點,也隱隱有了幾個分論點,只是暫時不知道怎樣安排分論點的遞進層次;當我們要寫小說時,我們心里已經隱隱有了開頭、高潮、結局、人物的命運結果,只是沒有想好中間劇情的重重過渡……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就是大綱結構——明確先寫什么,再寫什么,然后寫什么,接著寫什么(N個循環)……結構、大綱、框架、
思維導圖都可以用來形容這個步驟(推薦xmind思維導圖軟件)。
比如,以上是我這篇文章的初步框架。我個人最大的體驗是,大綱的兩個好處:
1.靈感斷了,主題、結構都在,要寫什么,一目了然;
2.控制字數。當你需要在固定時間里寫若干字數的文章(比如,考場上40分鐘的命題作文),你可以按照你的框架,安排你的字數,確保不會字數寫超了,時間不夠了,你的文章還沒寫到高潮。(這里聒噪一點很很很重要的個人經驗,大綱是保存靈感的最佳方式,如果你在靈感來臨的時候無法寫大綱,那就手機錄音吧!)
有了主題,也有了框架,然后怎么辦?
填肉啊!主題是“心臟與靈魂”,框架是“骨架”,接下來,就是往骨架里填“肉”了,可以是純干貨的“瘦肉”,也可以是“肥的流油”的華麗辭藻堆砌,這個就看個人需要與寫作文體和風格了。
如果是議論文的話,那大概就是一些論點論據,套用某句經典語錄“正說說,反說說,換個說法再說說”,然后,去找相應的事實論據就可以了,事件啊,人物語錄等等;如果是記敘文的話,那大概就是圍繞一個核心情節,就像電視劇一樣,寫出一段或感人,或誘人的故事;如果是經驗總結、知識分享,那大概就是程序性的,先怎樣做,再怎樣做,需要注意些什么(就像本文);或者先介紹什么,再介紹什么……
至于開頭結尾,我覺得應該就沒有什么要說的了,記敘文開頭制造懸念,結尾再來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議論文開頭開門見山,結尾照應開頭,經驗知識分享大概就是開頭
提出問題,結尾指出解決效果等等。
到這兒,一篇文章就寫出來了:有“心”有“肉”有“骨架”、“脂肪”看個人實際情況。至于文章質量的高低,那就不是一篇文章能解決的問題了,
提升寫作能力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不斷做正確的事,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至于怎樣練習寫文章,請關注我的另一篇文章《教你6個又快又好寫文章的實用方法》。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學員原創文章
作者:王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