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還是溝通能力,溝通順暢了,心情就好,工作效率也更高。那么,如何提高溝通能力?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溝通技巧,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時間多嘗試本文這些方法技巧,看看哪個對自己幫助更大。
用二選一來減少選擇余地
想約一個女孩子出去吃飯,問:下次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吃個飯?基本上很少會成功,但換種詢問方法:如果想邀請你吃飯,周五和周六,你哪天會比較方便?成功的可能會更大一點。
個人看法:估計這種方法對漂亮女孩效果一般,因為漂亮女孩從小到大,會遇到各種講求約會的問題,直接拒絕的可能會比較大,但會對學生或剛參加工作的女孩子通常會因為不好意思拒絕,而答應。
想起一個類似的案例:某連鎖快餐店的服務員,最開始時問就餐的人:要不要加個蛋,很多人都會回答說不要。后果修改成:先生加一個蛋還是加二個蛋,絕多數人都會回答加一個蛋。只有極少數人會說,不加蛋,謝謝。
怎樣獲得更多人的支持
這個技巧是上一個技巧的升級版,很有趣,我沒查證過不知道真假,有了解的可以反饋一下。在美國“贊成”器官捐贈的人,據說是85%,但實際上要求“簽署”時,僅有28%的人會簽字。但在法國、波蘭、匈牙利等國家的國民響應器官捐贈率是99%以上,這里面的區別在于提問和回答的方式大不相同。
在美國和日本,會問:你愿意捐贈器官嗎?只有回答同意才會被登記為捐贈者。但在法國等其它國家,會這樣說:對于“你無論如何都拒絕捐贈器官嗎?”的問題,只要沒有寫明“是的,我不愿意捐贈器官”,即視為“有意愿捐贈器官”,而被登記為捐贈者,所有才會有99%的國民被登記為器官捐贈者。
有一個博士研究這個問題后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一篇論文,里面指出,這種方法非常有效,你可以把問題設計為:不刻意反對就視為贊同。如果在開會時使用,問:各位贊同嗎?會發現基本很少會出現,所有人都同意的情況。但如果問:堅持反對的人可以舉手?沒舉手就視為贊同,很容易得到全體的贊同。
詢問容易回答的問題
盡量少問別人開放性的問題,如:關于教育,您覺得如何?對比XX,您有什么看法?這種問題難以回答,只能回答得很
抽象。提問時,最好問對方能回答“是”或“不是”。
很多人參加的會議如何有效溝通
若想讓會議順暢進行,人數最多不要超過10人,一旦超過10人,討論便無法進行,還會爭吵、互扯后腿等事情。根據調查,5人一組的團體,成員較能自由發言,人數一旦增加到10人,就一會出現特別愛說話的成員,獨占發言機會。所以當人數比較多的時候,可以先為5人一組,最后全體成員再一起比較各組提出的意見,協調出結論,這樣會讓討論熱絡許多,也比較
節省時間。
空白郵件:提高回復率
經常有些郵件發完之后,沒收到任何回復。通常有兩種情況:1、對方對你沒興趣;2、單純忘記聯絡。
這時寄一封空白郵件給對方,只要對你有興趣,勢必要回復這封空白郵件。如果沒回復,就放棄吧。還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確認已分手的對象是否愿意和自己重修舊好。
投影法:談論別人時順勢說出想法
想要對方吐露真言或真實感想時,通常對方都很難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可以用投影法,把這件事當成別人的事情來問,比如:如果問是你是個誠實的人嗎?變成你覺得大部分人都誠實嗎?你會說謊嗎?變成:你覺得一般人都會說謊嗎?這樣一來,對方就會認為“反正又不是在說我,是說一般人”而放心回答,雖然談論的人別人,但確實會反映出自己我,這就是“投影法”。
二段式提問,引誘出真正的想法
這種方法跟投影法類似,很多人回答時都過于樂觀,答案距離現實有一段距離,并非實際的意見。這時可以采用二段法,先問“理想狀態”,再問“現實狀態”,就能得到實際的答案。這種方法是由威斯康辛大學的羅賓透納副教授所提高,他用這種方法直接詢問了176名成年人,“下星期會運動幾次呢?”結果得到平時4.72次的答案。再用二段試提問法詢問:理想狀態下,一周想運動幾次嗎?這樣啊,那么實際上,大約運動幾次呢?結果,這種提問法得到平均3.73次的答案,跟實際調查的運動次數3.33次比較接近。
遇到覺得尷尬的問題,直接反問
單身的人,最討厭被問為什么還不結婚的問題?你可以反對對方:那你又為什么要結婚呢?。感覺這個反問,對中國人可能不起什么效果。通常在遇到覺得尷尬的問題,直接反問就能順利脫困。比如:你有資格問這個問題嗎?你憑什么問我這個問題?不太懂你的問題,可以再說具體一點嗎?你問這樣的問題,有什么用意嗎?
互惠原則
當你面臨問題,求助他人時,對方是否會接受,取決于你為對方做過多少事。假如你從來不曾為對方做過什么,他很難在你需要時候伸出援手,反之,你幫助過他,對方自然也會欣然接受你的請求。但有些人,并不一定愿意回報,如果你不放心或會為這種事生氣,不妨正式要求回報。如果對方不同意,就中止。成功的經理人會在取得對方愿意回報的承諾下,才予以協助。或者請求對方幫助時讓對方快樂,比如請對方吃他喜愛的食物、飲料,人會在吃喝一頓后變得比較大方。這個重點在于你有沒有心,而不是花錢。拜托別人幫助時,可以透過由對方熟悉的人去接洽,會比自己說更有效。
用問題讓對方快速做決定
有些人做決定會花很長時間,比如飲料要咖啡還是茶?如果有人為二選一的問題煩惱時,不妨提議:用“擲鋼板來決定吧,正面選A,反面選B,并在對方同意前把鋼板扔到桌上。然后立刻用手心壓住鋼板,讓人不知道出現的是哪一面,然后問對方:你希望出現的是A還是B?通常就是優柔寡斷的人也會立刻回答。比如說,要不要跟對方分手,你用這個方面,問她:現在的人,希望出現的是哪一面,她會馬上回答真心話。
其實我們一直心知肚明,自己該如何選擇。
一句話技巧:
應對故意刁難者,冷靜應對,以沉著的態度最有效,千萬不要以否定性字眼字眼或情緒回應,只要陳述事實就好。
要說明一個人不要過于積極,要適可而止。一旦勸說幾次對方沒反應,最好暫時冷卻。
提問時叫出對方的名字,有助于提高自己在對方心里的評價。
對于愛抱怨的人,別提問或忍他20分鐘,大部分人發泄20分鐘后就會平靜下來,然后再看準時間轉移話題。
想要要求對方做出實際判斷時,可以直接詢問預想最壞的打算,就能推翻他的樂觀預測。這是聰明人的做法,實際上也會較接近所想象的模樣。
對于認真傾聽的人,會想再次見到他,對于總打斷自己說話的人,不想再見到對方。
在意的事情要直接問,馬上問,別想太多。比如:你真的愛我嗎?
想聽到反對意見,
提問后先等十秒,對方才會說出真正的答案。
當被問到不想被問的問題時,我們會忍不住想眨眼睛,頻率會不自覺增加。問問題時,可以觀察對方的眼睛。回答問題的人,要忍住不要眨眼。
捏造一個證據,一般人就會心悅誠服,大多數人不會反駁。估計微博、微信上和各種謠言就是這樣來的。
重要談話不要在周一早上和周五下午溝通。
在批評的同時,還應該提供正面的改進建議,會讓你的批評更有說明力。
改掉一無是處的口頭禪
不要表現出自己比對方厲害、不要糾正別人的錯誤,不要不懂裝懂
1秒原則,聽完別人說話之前,在回答之前先停頓1秒鐘,代表你剛剛有仔細聆聽。
被人問到不想回答的私人問題或不舒服的問題,可以微笑地跟對方說,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回答。
對于別人的建議,已經有決定別直接拒絕,可以說:關于這個問題,我已經決定了,不過仍想聽聽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