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用
快速閱讀法閱讀普通的讀物,諸如敘事性小說、記敘文這樣的文體的時候,我們明顯感覺得到
閱讀速度很快,理解效果也好,這主要是因為里面的概念基本都來自普通的生活經驗,我們很熟悉,而且信息密度不大。但是如果閱讀信息密度大,概念又不熟悉的專業讀物的的話,閱讀速度就會降下來,根據國家教育部統計:普通人的閱讀速度在300字/分鐘,看古文時降到少于100字/分鐘。所以這時還指望著每分鐘幾千字那種看法能看懂當然不現實的。
實際上, 專業讀物提速主要是優化
閱讀策略,而不是指望眼動鍛煉的多犀利。
專業書看的慢有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不管遇到什么細節都往里面鉆。對于生物、心理、經濟這種比較簡單的學科,遇到不懂的細節不妨先看下去,可能看到后面就能豁然開朗了。就算不能豁然開朗,也能幫助識別出哪些細節重要,哪些不重要,再仔細看就有的放矢了。速讀書一般都會強調這個策略。對于部分簡單的專業教材,這個階段要看的很快還是有可能做到的。當然后面如果要深入閱讀細節信息了,遇到信息密度大概念陌生的部分,閱讀速度肯定得下降。
另一個極端是不熟悉一些重要的基礎性概念的情況下就一路冒進。對于簡單的專業書,某個概念沒搞清楚,對全局的理解不見得會有大的影響。但是對于像理工科如數學這種科目,抽象概念很多,而且后面的抽象概念可能是在前面的抽象概念上進一步抽象而出的。一環扣一環,概念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這種情況下,要是不先把一些基礎性的概念看懂,甚至搞熟練,而只是像對待簡單的書那樣“瀏覽全書”,那后面基本就是看天書,完全是浪費時間和踐踏自己的信心。大部分速讀書的作者根本沒有學習復雜理工科讀物的經驗,或者這種復雜專業書的閱讀方式不在他們討論的范圍內,所以關于這一點一般都是忽略的。
我目前看理工類的專業書的體會是,遇到不明白的先別急,因為還不知道它重不重要,可以先看下去試試。但是一旦意識到前面某個不懂的概念已經對后面概念的理解產生明顯障礙的時候,就不要一個勁的往前看了。回頭去把重要的基礎概念搞明白是很有必要的,否則還強行一路看下去的話,連獲得“大概的意思”都只是奢望。
大部分專業書的難度都是介于面向大眾的科普讀物和理論數學兩者之間的。學這些書關鍵的地方就是識別出什么細節信息可以先略過,不值得砸時間耗在里面?什么時候該把某個概念先弄懂再前進?如果要弄懂需要做到多熟悉?任何一方面沒把握好都會降低整體的
學習效率。具體的尺度把握只能多學多看多體會了。
最后,不論是什么難度的書,不能一個字一個字的看,要像精英特速讀訓練的方法,幾個字幾個字一組的看,慢慢就習慣了,閱讀速度自然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