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記憶力對于讀書學習來說,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因為很多東西只有記住了,才能談得上運用、才能信手拈來。那如何提高記憶力呢,我前后應該寫過十余篇文章,其中的有些方法是我用過的,而有些并沒有,這里把我實踐之后最有效、也最常用的幾個方法分享給你(有些朋友可能看到過了),希望在提高記憶力這件事上給你添磚加瓦。
一、最常用的記憶方法:嘗試回憶法
嘗試回憶法很老套,但也很經典,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用過。要想記得快,先熟練,也就是重復幾遍是非常有必要的,等順了一點之后,就可以嘗試著記憶。也就是看/讀幾遍之后,就嘗試著記憶背誦,卡殼的時候再翻開看看,然后繼續。
回憶法的運用是很廣泛的,比如:課后回憶課上都講了哪些知識點,鞏固自己的掌握;一天結束了,回憶今天都學了什么知識、做了什么事,做個“自身”;走過一條路,回憶這條路上都有哪些建筑物、店鋪、岔路,鍛煉一下自己的記憶力等等。
二、最牢靠的記憶方法:間隔重復+檢索
對于剛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即便當下記住了,也并不能一勞永逸。要想記得牢,還需要對知識進行鞏固。而最好的鞏固方法不是“集中練習”,而是“間隔重復”。因為前者只能形成短期記憶,而后者則更有助于形成長期記憶,因為知識的
遺忘不可避免。
當你學習完一門知識后,在過了一段時間(這個時間段總體而言可以參考遺忘曲線,具體要考量知識的難度和你的記憶能力)稍微有點遺忘之后,再次“檢索或提取”記憶,這樣的動作可以讓你重新觸發記憶,并且鞏固自己所知的東西。
所謂檢索,就是透過各種讓大腦覺得有點困難的方式來深化記憶。最常見的檢索工具就是測試。通過測試,我們能夠檢驗出自己知識的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多次使用這種測試方法,就可以強化大腦關于檢索的神經回路,形成長期記憶。
比如在記憶一本書的時候(或者說考察自己是否記住一本書),我一般有兩個方法:
1.看完一本書之后,根據書籍知識和我讀這本書的目的,設計3-10個考題出來,然后進行作答。等一周之后再拿出這些試題,在不看書、不看答案的情況下,再次進行回答。檢查一下自己能答出多少內容,有哪些遺漏,又有哪些新的體會。遺漏的地方就去再深入了解、思考一下,新體會可以添加進自己的題庫或知識庫中。這既達到了溫故的效果,又起到了知新的作用。
2.看完一本書之后,用
思維導圖的形式對書籍進行梳理。梳理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加深記憶的方式,做好思維導圖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遺忘,我會再拿出這個思維導圖,根據關鍵詞進行檢索回憶。
三、最有效的記憶方法:理解記憶法
理解是最好的記憶,這一點我想沒有人不認同吧!
學生時代,我經常會有“感覺是記住了,甚至知道內容在課本上的哪個位置,可測試或考試的時候就怎么也想不起來,或者模模糊糊,說不出來也寫不出來”的情況。包括讀書的時候,也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對于某個概念,腦海中有著滿滿的信息,但讓你把它描述出來,怎么描述怎么不對勁。這其實就是因為對知識沒有做到真正的理解而導致的。
如何才能強化自己的對知識的理解呢?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嘗試“寫和講”(這也是檢驗自己對一個知識點掌握與否的方法)。
“寫”說的是:用自己的詞匯、語言、知識,把老師講的重難點或你閱讀自學時遇到的重難點,重新描述。
“講”說的是:(假裝)把這個知識講給別人聽,通過實際的講的這個過程(即便是自己對自己講,也要講出聲來;如果環境不允許,那就寫),不斷思考、調整,直到你可以把這個知識講得很順溜、別人聽得懂。
寫和講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在寫和講的過程中,我們是獨立思考的,而不是跟著老師或作者去思考。跟著老師和書去思考通常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懂了,但其實大多時候只是假懂,只有自己嘗試寫幾遍、練習說幾遍,才會發現其實還有很多卡殼的地方,也會發現有些環節自己還沒那么懂。只有當你自己能快速、輕松、邏輯清晰地寫出來、講出來的時候,才代表你真的懂了,這個時候你也就記住了,而且會記得很牢固。
在寫和講的時候,要學會關聯知識。也就是運用“已知”的知識來講解“未知”的知識,運用已有的詞匯來說明新的詞匯。這樣才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同時可以讓新知識和舊知識連接在一起,實現融會貫通,更好地記住。
四、鍛煉提高記憶力最靠譜的方法:運用聯想、思維的能力
運用聯想、思維的能力,是大部分記憶法的基礎。比如“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件”中的“編碼定位記憶”:其中
“數字編碼”把要記憶的那些無意義的數字或文字,通過“諧音、形象轉化、意義轉化”來進行編碼之后,記起來就會輕松很多;“人體編碼、家居定位”則是在數字編碼基礎上的一種“位置記憶法”,以及后面的“撲克牌記憶法”也都多多少少運用到了聯想和思維的能力。
這些訓練記憶力的方法,說來簡單,但想要熟練掌握則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練習,一旦掌握了絕對是如虎添翼。文/速讀G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