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國卡迪夫大學科學家通過小鼠實驗研究了腦中的
記憶鞏固過程,證明即使破壞這一過程,通過某些措施仍能恢復相關記憶。這一結果挑戰了以往把記憶鞏固作為一個獨立記憶過程的觀點。
以往
理論認為,在記憶鞏固過程中,過去存儲的記憶會因回想而變得不穩定。回想會使記憶的內容更新或進一步強化,也有可能開啟記憶泯滅。記憶泯滅被認為是一個新的學習過程,這一過程具有獲得新預期的特性,由原來記憶控制的行為會被遏制。
回想一段記憶伴有特殊的分子過程,包括表達Zif268和Arc基因、合成新蛋白等。過去實驗表明,如果破壞這些分子過程,即阻斷記憶鞏固過程,會導致永久性遺忘。這被認為是存在獨立的記憶鞏固過程的關鍵實驗證據。
但在新實驗中,研究小組證明了就算破壞海馬體中與記憶鞏固有關的分子,通過一些措施,如提示刺激等,小鼠仍能恢復相關記憶。論文中指出,在回想過程中,必須在維持原來記憶和開啟泯滅之間實現一個小心的平衡。因此,回想之初激活的分子過程是為了限制記憶的過早泯滅,而不是促進記憶鞏固。
該研究負責人、卡迪夫大學神經科學與精神健康研究院的凱瑞·托馬斯說:“以往研究發現,當你回想一段記憶時,對其他信息的介入非常敏感,有時甚至會清除舊記憶。而我們的研究發現,即使用技術讓大腦整個失憶,通過某些強提示,這些記憶還是能被恢復。”
雖然這些結果出自于小鼠實驗,但動物模型也反映了人體內的某些狀況。托馬斯說:“我們的歷史記憶會被新記憶覆蓋,卻不會真的丟失。這給治療與記憶紊亂有關的心理疾病,如創傷后精神失調、精神分裂癥等疾病帶來了光明前景。”(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