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書寫、印刷是線型的,文字以一行行的形式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可大腦接受語言信息絕對不是以簡單的直線排列方式進行的,人腦有良好的非線性接受信息能力。盡管說話的人說出幾句簡單的話語,而在說的過程中大腦卻進行著一系列連續而復雜的語言篩選過程。同樣,聽者也是在聽的過程中進行復雜的“聽”的活動——按自己處理信息的方式給聽來的話以多種的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的詮釋。
我認為,思就是想,維就是聯系。思維就是想聯系,也就是交合信息(雜交、移植、嫁接信息)。不同信息的交合,可以產生新的聯系,多元的信息交合便能在頭腦里滋生新思想(創新的點子)。
一個人想問題,進行多維的信息相互交合的動態結構圖,就是一幅帶個性特征的
思維導圖。學習、做事胸有成竹者頭腦里都有一幅思維導圖,運用起來便得心應手,實際上思維導圖是一種由心理活動編輯而成的導“思”導“想”的圖畫。在多維信息與對應的焦點信息反復交合的“信息反應場”中,靈活不斷地整合心理場,以適應于“外化場”(外化潛能的氛圍)的需要,應運而組編的思維導圖自然而然地將人引入思想之旅。思維導圖的擬編過程就是自己的外化心理的運作、編輯過程,也就是圍繞問題的焦點信息對自己以前積累的信息及新的觸媒信息進行重新認識與重組、嫁接的心理活動過程。
在組編立體信息的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首先要針對問題的焦點,運用陶醉心理法,發動心理能量,隨即產生求索的享樂感,以此激活存儲系統的“眼睛”,從記憶庫中搜尋相關信息,尋找信息因子之間可能產生的新聯系,為此選好聯憶點——與焦點信息發生新聯系。繼而,在腦中建立信息系統,讓探索欲形成的“亮點”由焦點信息新聯網的各個點向外逐漸延展,讓心靈的“眼睛”發現思與想的延續點,從焦點的中心向外擴展,不斷地擴大聯想的空間,使思維導圖的連接點不斷地擴增,心靈自由地進入“外化新區”——確切地了解自己到底知道什么,知道多少,擺脫自己處于不了解自己到底知道些什么的尷尬狀態。然后繼續擬編思維導圖,選準變式點——敢于把那些不相關信息與問題的焦點信息“聯姻”,讓問題的焦點與內靈感碰撞,促使潛能外化。必要時還可以把思考的焦點問題分解開(系列化的分解、重組,往往會產生越軌的外化“亮點”),心力十足地選取添加點——將問題的主體信息納入問題中心的“信息反應場”,將信息按各個維度分別“輸出”,逐個地快速掃描,進行多元化“聯姻”,使之在對接中不斷“顯像”,促使潛能外化,逐一地使所思的問題明朗化。
思維導圖是人進行思想之旅的導游圖,編擬立體信息的思維導圖時,要及時調控心力與心向、驅動情感,依據解決問題的態勢,調整暗示意向、轉換角色,機敏地選好、選準“聯記點→延續點→變式點→添加點”,在慣想(慣性想象)中,無意亦為之——在越軌點上突破臨界,靈感隨機外化出來。“外化力”的強與弱,是由大腦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的能力決定的。
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之間隔著一層細胞膜,人進入思想之旅時,信息點的接通,必須依靠一股“電流”來刺激細胞膜,然后才能接通,一經接通立刻向其他的腦細胞傳導,直到出現外化(即外化潛能的亮點,而完成
聯想、
想象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