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和日本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通過激活患阿爾茨海默氏癥小鼠腦部的特定細胞,可以短暫改善失憶癥狀,這一發現有望開發出相應人類療法幫助病患改善記憶力。
英國《自然》雜志刊登研究報告說,美國和日本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通過激活患阿爾茨海默氏癥小鼠腦部的特定細胞,可以短暫改善
失憶癥狀,這一發現有望開發出相應人類療法幫助病患改善記憶力。
阿爾茨海默氏癥又稱早老性癡呆癥,是最常見的癡呆癥類型,臨床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等,目前尚無針對此病的有效療法和預防藥物。此前研究認為,這類病患的記憶障礙主要是因為疾病本身阻礙了腦部存儲新記憶。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合作報告說,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表現出失憶,主要原因可能是腦部無法提取已有記憶,如果通過一定的腦部刺激,或許能短暫改善那些處在阿爾茨海默氏癥早期階段患者的記憶能力。
為驗證這一理論,研究人員通過轉基因技術讓小鼠患上與阿爾茨海默氏癥相關的癥狀,它們腦部都出現了淀粉樣斑塊,并最終出現記憶缺失的現象。研究人員將小鼠放入一個箱中,讓它們在其中遭受電擊,正常小鼠會害怕接近這個箱子,但轉基因小鼠卻因為記憶障礙,反而沒有這種反應。
研究人員進一步讓這些轉基因小鼠腦部海馬體的神經元上產生一種對光敏感的蛋白,
海馬體是腦部編譯短期記憶的區域。小鼠再次被放入箱中,研究人員用光照射小鼠頭部以激活海馬體神經元,結果小鼠短暫恢復記憶、表現出對電擊恐懼的記憶,但第二天它們仍然忘記在箱子中會遭受電擊。
隨后,研究人員又用脈沖光源照射小鼠頭部,目的是加深對腦部刺激,強化海馬體和內嗅皮質間的神經網絡連接,這種連接對長期記憶的儲存非常重要。結果顯示,即便光源關閉后,小鼠也能在較長時間里保持對箱子中遭電擊的記憶。
不過,研究人員說,這種方法恢復的記憶可能只會在小鼠身上持續數月,隨著阿爾茨海默氏癥病情惡化,
記憶障礙會再次出現。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