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像順序記憶法,在我看來,就是把要記憶的抽象的東西轉化為具體形象的東西(如果是具體形象的東西就直接下一步),再用盡可能荒誕、離奇的想象和聯想把這些具體形象的東西像一根線一樣按照順序連在一起,記住了這些有順序的形象(形成動態的畫面很重要),也就記住了抽象的東西(包括具體的東西)。當然,必要的復習也是少不了的。
練習了很久的奇像順序記憶法,發現其實就是曾經看過的一句話,“新手看規則,老手論原理”。記憶的規則是不確定的,記憶的原則或許也是不確定的,但記憶原理一般是一定的。雖然我也算不上老手,但覺得了解了記憶法的總體原理后,任何的記憶材料從原則上講都是可以嘗試選用合適的
記憶方法來記憶的。包括奇像順序記憶法,不僅可以用來記憶簡單的詞語,還可以記憶更復雜的材料。但記住轉化后的具體形象的事物或故事很重要。
對于漢語內容的記憶,如果是單純記憶多個詞語或短語、短句,那就是把這些形象的事物用編故事的方法穿成一條線。比如“鑰匙 手機、塑料袋 飲料 銀行卡”,這個是常用的形同備忘錄的東西,如果想用奇像順序記憶法來記憶,那就可以記憶為:“我有一個很大的鑰匙,鑰匙圈里可以串小小的手機,因為我怕手機會弄臟,就給它套上了塑料袋,塑料袋里還有我喜歡的橙汁飲料,所以整個塑料袋里都是橙汁飲料的顏色,而我的手機很挑剔,所以塑料袋表面上都是銀行卡的圖案”。在這個記憶鏈條里,假定順序是很重要的,所以每兩個物件之間都要相連緊密。如果相鄰物品之間聯想差距太大,而畫面刺激感又不突出,就容易卡在一個鏈條上。所以,如果不能保證絕對的荒誕,就讓一切“在表面上”看起來順理成章,讓每一個鏈條都能有“邏輯”地連上下一環。
如果是抽象的東西,那就需要一個轉化的步驟,把抽象的東西轉化為具體形象可感的東西。比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個順序我曾經死記了很久,后來,在一個游戲里記住了它。當時也是因為這句話的順序影響了游戲的順序走向。用奇像順序記憶法來記憶,就是把這四個短句轉化為四個詞:“謀、交、兵、城”。除最后一個“城”是形象的,前三個都是抽象的:“計謀、外交、軍事”。所以就要把它們轉化(舉例)為“諸葛亮、孫權、趙子龍、荊州”,我這樣設計的理由是:諸葛亮是智囊,孫權是連吳抗曹的領袖之一,趙子龍集中代表了武將的形象,荊州是比較耳熟能詳的城池名字。所以,我只需要記憶四個人名、地名的順序就行了。我的記憶編碼就可以編為:諸葛亮手持羽扇聯合孫權帶著騎馬持槍的趙子龍攻戰火籠罩的荊州。之所以要給這幾個詞都加上修飾詞,目的是要讓這些詞都能真實可感,至少是看到時就能在腦子里閃現出句子中的畫面,而且是越形象、越逼真越好。至于荒誕方面,要看具體的情況,對于我個人而言,有時候形象的故事(能閃現畫面的那種)比單純的荒誕(但構不成聯想)更有用。
其實,記憶法本就沒有一定之規,包括奇像順序記憶法。只要能幫助自己快速記憶,是荒誕還是邏輯,區分有時候并不是太大,只是看個人對于荒誕或故事的接受能力如何,我的記憶習慣是更喜歡把要記憶的內容整合成一個個具體可感的畫面,這些畫面視我的記憶材料來決定是否需要荒誕以及荒誕的程度。有時候,如果荒誕的場景不能刺激情感、引發聯想,可能就會在記憶連環中的某一節遺忘,繼而后面的內容也記不起來。所以,奇像順序記憶法最關鍵的是要“成像”,核心是要每一個“像”能按照預定的順序串起來,還能不漏掉、斷掉。而要讓這個鏈條經久不斷,就是盡可能讓它能以比較邏輯、合理(或者說符合個人思維習慣)的方式長久地印在心中。最后,不能因為用了“偷懶的”記憶法就忽視了復習的作用。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轉載需標明。
作者:k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