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
(一)有意識記逐漸占主導地位
小學生的無意識記和
有意識記的效果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遞增,有意識記的增長速度更為明顯。一般來說,小學生入學時,無意識記占主導地位。隨著年級的增長,有意識記效果趕上無意識記效果,最后有意識記的效果超過無意識記的效果,有意識記逐漸占主導地位。
前蘇聯心理學家陳千科作了一項有關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的對比研究。他發現,幼兒園5~6歲和小學7~8歲兒童的無意記憶優于有意記憶,而到了9~10歲,他們的有意記憶超過了無意記憶。
(二)意義識記在逐步發展
從
記憶方法上說,小學生意義識記正在逐步發展乃至占主導地位。一般來說,學前兒童和低年級小學生主要采取機械識記的方法,中高年級小學生比較多地采用意義識記的方法。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由于知識經驗比較貧乏,抽象邏輯思維欠缺,對學習材料不易理解,也不會進行信息加工,因而在學習功課時較多地運用機械識記。到了中高年級,由于他們知識經驗日益豐富,抽象邏輯思維不斷發展,在學習活動中運用意義識記的比例逐漸增大。
(三)在形象記憶的基礎上抽象記憶迅速發展
從識記的內容上說,小學生在形象記憶的基礎上,對詞的抽象記憶也在迅速發展。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第一信號系統活動占優勢,在頭腦中和第一信號系統相聯系的事物的具體形象容易記住。
到了中高年級,學生掌握的語詞量不斷增加,第二信號系統的活動逐漸占優勢,所學課本的內容大多是些抽象的詞、數字或符號,所以他們的抽象記憶也漸漸地占主導地位。但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在記憶抽象的材料時,主要還是以事物的具體形象為基礎,即形象記憶仍起著重要作用。
小學生記憶策略的發展
記憶策略對于知識的獲得、保持和提取是十分重要的。有意記憶的策略在兒童的記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認為,記憶策略可以促進兒童學業成績的提高。一般認為,記憶策略包括復述、組織、精加工和線索利用四個方面。
1. 復述
復述是指重復所接受的信息,直到我們能記住它為止。這是識記的主要策略。研究者們考察了5~10歲兒童自動使用復述策略的情況,發現使用策略的人數隨年齡而增加,只有10%的5歲兒童可以采用這種策略,一半以上的7歲兒童和85%的10歲兒童可以采用這種策略。他們還發現:采用此策略的兒童比沒用采用此策略的兒童的記憶成績好。
2.記憶的組織
記憶的組織是指發現項目之間的聯系并記住某事物的策略。比如有這樣兩個詞表:
詞表一:船,火柴,鐵錘,大衣,草,鼻子,鉛筆,狗,杯子,花。
詞表二:小刀,襯衣,汽車,叉子,船,褲子,短襪,卡車,勺子,盤子。
盡管上述兩個詞表都有10個項目,如果用復述策略,其難度相當大。但事實上,記憶第二個詞表要容易得多。因為第二個詞表中的10個項目可以組織成三個語義不同的類別(吃飯的用具、衣服和交通工具),而這些類別可以作為儲存和提取的線索。
有研究表明,小學9到10歲兒童,他們在上述兩個項目上的回憶成績沒有顯示出差別。這說明他們發現這種分類關系的能力還很差。但也有研究表明,當降低任務難度,如使用不同形式(頻率)的敲擊聲令兒童記憶時,小學兒童采用組織策略的能力就能顯示出來。這說明小學生使用組織策略的能力受任務難度的制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學生分類能力的訓練,會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3.精加工
精加工策略是改善回憶成績的記憶策略。如果我們記憶兩個或多個事物時,精加工策略特別有效。但研究者發現,自動使用精加工策略的能力發展較遲,小學兒童很少使用這種策略,可能由于兒童的知識基礎較低影響他們對這種策略的使用。
4.線索的利用
信息的提取在記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但信息的提取需要線索。有關信息提取線索的主要理論是,在識記過程中,總會有些線索伴隨著,這些線索使我們能找到貯存的信息,如果提取線索不足的話,很多信息將會在記憶中保持而提取不出來。
有研究表明,六年級的學生回憶成績比一、三年級好,六年級的學生在有線索條件下的回憶成績比無線索條件下的回憶成績好,而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在兩種條件下(有、無線索)的回憶成績差異不大。這說明六年級的學生比其他兩個年級的學生更會通過線索提取信息。
總之,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逐漸獲得了較強的信息加工能力,并能利用更有效的記憶策略去
編碼、儲存和提取信息。信息的獲取和儲存能力在12歲已基本穩定,當然這要依賴于材料的性質。這種信息提取過程的發展要持續到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