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的種類有很多,除了基本的讀書筆記、寫作演講大綱、思考決策外,還有很多種專業領域的思維導圖,如組織架構、年度歷程等等。有些思維導圖的種類是我自己也沒有嘗試過的,因為用不著。
思維導圖練習的第一條——從實際需要出發
你看XMind系列的文章,一定是因為你對它真的有所求,而不是閑來無事漫窺屏。有了需要之后呢?作為0基礎用戶,你需要先下載軟件并打開它的操作界面,創建相應標題的思維導圖文件,并根據我的XMind系列文章,依葫蘆畫瓢,先把你想要表達的文字內容都寫下來。
這時候你的思維導圖可能很不美觀,排版也不科學合理。但這不重要,如果你真的完成了一個簡易卻有內容的思維導圖,至少表示你是真的需要這種方式來進行你內容的輸出,也表示這種方式真的能夠達到你的目的。恭喜!你可以確定,你確實有學習XMind的必要。
當你可以完成簡易思維導圖后,你需要提升你的思維導圖的專業性和美觀度。如思維導圖的整體結構和風格,不同層級文字的格式變化,某些重要文字的突出顯示,不同位置內容之間的彼此串聯,必要的圖片說明,附件的添加,自由主題的補充說明……但是切忌畫蛇添足,簡約、明確也是美的體現,尤其是思維導圖這種用于簡化、清晰、引導思維的思考工具。完成了自己的預期制作目的,就算是思維導圖的結束了,無需為了不需要的東西耗費精力。
思維導圖練習的第二條——適可而止
但是,如果不是時時都需要制作思維導圖,卻偏偏想要提高思維導圖的制作水平呢?那就要像學習PS一樣,自己去找練習素材來學習。素材從哪里找呢?建議是從自己的需要出發是最好的,平日里最需要什么類型的導圖,就專門找這方面的素材,如讀書筆記,就多些文章來練,如寫作,就在一次次的試筆里練,或者只是寫一些寫作大綱。
要說明一點的是,思維導圖與一般框架結構圖不同的是,它是引導個人思維的工具。所以能在思維導圖中展現個人對主題的思考脈絡是最好。我個人在做思維導圖時也特別注意這一塊,在制作之前,就有了圍繞主題展開的角度,然后按照自己的角度,一步步把腦海里的想法都記錄在導圖上,再去粗取精,留下我需要的內容。
那么,怎樣能讓自己對主題有特定的角度呢?我覺得可以參照5W1H原則,即:what(什么事)、when(什么時間)、who(誰)、where(哪里)、why(原因)、how(方式)的思考模式。而且多數可以制作成思維導圖的內容都可以圍繞這幾點來分析。
這里,建議大家可以找精英特軟件-記憶部分-思維導圖訓練中的內容來練習。
上面是軟件里【思維導圖訓練】部分一篇訓練文章的思維導圖制作提示,通過提出的問題來指導訓練者建立思維導圖的架構。我覺得這種訓練方式其實就是在提醒我們注意關鍵詞,更重要的是培養我們從大篇內容中提取有用關鍵詞的技能,這也是思維導圖訓練里很實用且重要的技能,畢竟思維導圖本就是圍繞關鍵詞來展開的,能過得了提取關鍵詞的關卡,個人覺得,思維導圖的制作也就沒有太大問題了。
思維導圖練習的第三條——“關鍵詞”的訓練
有些時候,尤其是遇到讀書筆記類的思維導圖,一個很難解決卻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思維導圖的內容信息量和思維導圖的美觀可讀性的矛盾。
如我個人曾為《聊齋志異》做讀書筆記。全書有幾百個篇目,長短不一,出場的各類角色多到不勝數。而我一直立志要為整本書的所有故事做思維導圖。結果圖沒有做完,我的XMind軟件倒是幾次罷工崩潰,一次次的不愉快經歷讓我的制作熱情漸減,更讓我一次次思考是不是我的制作方式出了問題。
后來靜下來想想,大概是我沒有做好取舍和分流。大而求全地想要把所有的內容都呈現在一張圖里,卻沒有考慮這張圖本身的承載能力,也沒有進行輕重取舍,去粗取精,因為一個“全”而讓導圖失去了精度,也因龐大的體積失去了導圖應該有的清晰、簡潔等特點;在明明知道自己的內容已經超出了導圖的承載能力時,也沒有轉換思維,將導圖大而化小,分而做之。
雖然,現在我還沒嘗試到更佳的處理方法。但是目前我收到的教訓就是——取舍。
與紙質思維導圖不同的是,電子思維導圖可以允許我們肆意制作和修改導圖,但是也讓我們失去了在制作紙質導圖時的那份取舍和謹慎。所以練習的最后一條我想說的是取舍很重要。
用XMind制作思維導圖的操作并不困難,難就難在當熟稔了一切基本訓練后,絆住你的并不是軟件的操作,而是思維導圖制作技巧本身。當然技巧的背后是建立在N次練習后的摸索和探索出來的“套路”,以及由此形成的制作思維本身。
原創作者: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學員: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