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學習和記憶更有效、更牢靠,在學習過程中要試著進行下面三個流程:
知識在沒有進行“編碼”的情況下,只是一堆信息。
我們在學完一項知識或技能之后,往往會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但很多時候并沒有。這個時候如果讓你具體的描述一下你所學的東西,你就會有“腦海中有千言萬語,可就是說不清楚”的感覺,因為我們只是“暫時性”的把知識“雜亂”的存儲到我們的大腦中。
所以,在學完知識或技能之后,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知識進行編碼,使其流程化,也就是梳理知識。比如把當下學習的知識和已有知識、經驗、事物結合起來,進行理解和思考,或者建立起知識的結構圖等等。(如果你的思維能力不是很強的話,還是強烈建議你用紙筆或者電腦等實體工具來操作,而不是簡單的在腦海里過一下。)
2、鞏固
透過上述將知識流程化之后,我們所學到的知識或技能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型,豐富你腦海里的知識結構。但這些知識和技能現價段還處于“工作記憶區”,并不能一勞永逸,所以還需要對知識進行鞏固。 最好的鞏固方法不是“集中練習”,而是“間隔重復”,因為前者只能形成短期記憶,而后者則更有助于形成長期記憶,因為知識的遺忘不可避免。
當你學習完一門知識后,在過了一段時間(這個時間段總體而言可以參考
遺忘曲線,具體要考量知識的難度和你的記憶能力)稍微有點遺忘之后,再次“檢索或提取”記憶,這的樣動作可以讓你重新觸發記憶,并且鞏固自己所知的東西。
3、檢索
檢索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對知識的真實掌握程度。所謂檢索,就是透過各種讓大腦覺得有點困難的方式來
深化記憶,最常見的檢索工具就是測試,通過測試,我們能夠檢驗出自己知識的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多次使用這種測試方法,就可以強化大腦關于檢索的神經回路,形成長期記憶。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讀了很多書,可是真正記住的卻沒多少,所以總覺得讀書沒太大用處。你不妨這樣來試試:看完一本書之后,根據書籍知識和你的讀這本書的目的,設計10個考題出來,然后進行作答。等一周之后再拿出這些試題,在不看書、不看答案的情況下,再次進行作答。
檢查一下自己能答出多少內容,有哪些遺漏,又有哪些新的體會,遺漏的地方就去再深入了解、思考一下,新體會可以添加進自己的題庫或知識庫中。這樣做既能達到了溫故的效果,又能起到了知新的作用。(速讀G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