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的研究中,驚奇(surprise)的定義為當意外發生時一種短暫的情緒體驗。驚奇有很多種,有從天而降的喜悅,也有四處飛來的橫禍,也有無關自己痛癢的驚鴻一瞥。驚奇除了讓你感受到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外,有時候會讓你經歷“三觀”的地震,從此開始懷疑宇宙的起源和人性的復雜,所以有人說:科學始于驚奇。
那驚奇到底對人的認知和發展及行事風格有什么影響呢?有些心理學家似乎并不樂觀。
驚奇會沖昏你的大腦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中,人類經常進行著隨意注意和非隨意注意的斗爭。
隨意注意是人類特有的,需要意識控制注意,背單詞、寫文章靠的是隨意注意;而非隨意注意,指的是由于外界新鮮、怪異、有趣的刺激物而引發的注意偏向,刷微博、逛商場激發更多的是非隨意注意。
驚奇這種情緒,往往伴隨著非隨意注意而產生。那非隨意注意到底會對我們的認知過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美國范德堡大學心理系的研究團隊似乎是解答了這個問題。
研究認為:驚奇會讓我們暫時頭腦發昏
在實驗中,他們要求參與者在電腦屏幕上不斷呈現的字母中識別出字母“X”,同時進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來觀察和記錄腦區的活動。在這無聊又沒有挑戰性的任務中,會隨機呈現一張“人臉”來“驚嚇”參與者。果然,他們的“陰謀”得逞了。參與者受到“驚嚇”后,識別字母的正確率下降,直至習慣了這張“人臉”后正確率才回升。通過分析 fMRI 的數據,研究者發現兩種不同的任務(識別字母“X”和人臉干擾)都會激活一個叫做額下回交界處的腦區,該區域被認為執行著協調多種注意,保證多任務順利進行的功能。而“驚奇”的發生會增加該領域加工的負擔,因此大腦一片空白的情況也就會出現了。
看來經歷“驚奇”事件似乎是一種負擔。但是文章中的結論也說了,只是暫時地干擾罷了。至于大腦經過自己的努力協調后,對人的認知發展會產生何種作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工作還任重而道遠。
那些學生宿舍樓地下擺蠟燭、彈吉他表白的場景,制造驚喜浪漫求婚的橋段,正是利用了在驚奇時大腦的一片空白,增加了讓對方說出“YES,IDO”的勝算。
驚奇讓你更保守
人生在世,難免會經歷一些意外之事。意外的財富、意外的邂逅、意外的失敗,或者意外的苦難。也許你沒有意識到,這些意外會讓你在以后的生活決策中更加保守。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的心理學家希斯•德馬里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不斷重復進行的賭博游戲中,意外事件發生后,參與者會在游戲中會變得更加保守。讓人驚奇的是,不只是意外的輸錢會讓參與者的策略更保守,甚至是意外的贏錢也會讓參與者的策略更保守。
德馬里說:“意外事件會讓動物停下,僵住,朝向意外事件,更新自身對周圍環境的認識。”說明動物在面對意外事件時會采取比較保守的生存策略。而這樣的行為同樣會出現在人類身上。
可為什么意外的好事也會讓人更保守呢?這就要追究到人為什么會產生驚奇之感了。驚奇的產生,特別是在重復的任務和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來源于人們對未來預測的失靈。由此看來“驚奇”事件的出現可以定義為一種“失敗”的體驗,這種體驗的不斷積累,必將會導致自我懷疑的上升,讓一個人在做決策時變得更加保守。
又愛又恨的驚喜
生活中的意外似乎并不招心理學家喜歡。但是當面對生活的平淡,愛情火花在風中搖曳時,誰不期待驚喜和浪漫?人們為制造驚喜和浪漫而煞費苦心。但是,事實上并非所有人都喜歡驚喜。當你的驚喜給別人的生活造成困擾時,或者給對方造成壓力時,也許就像以上的兩個研究結果所說的那樣,你就會把對方嚇蒙,或者讓對方敬而遠之。
所以不用為制造驚喜而抓耳撓腮。所謂驚喜不過是一種心有靈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