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第一個孩子之后,我就發現自己對育兒相關的內容特別感興趣,有很多時間是在育兒論壇中瀏覽別人的帖子,也會下載很多國外的教育資料進行研究,而我在國外的教學資料中發現了一個特別受兒童歡迎的工具——
思維導圖,這個工具可以有效地引起孩子的興趣,并且很好的讓孩子的思考成體系。
在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那時候的孩子還不認識字,但是當我們對孩子說:“去把《小藍和小黃》這本繪本拿過來”,孩子會很自然的從書架上的一堆繪本中找到這本書。為什么呢?原因是孩子記住了這本繪本側面的圖像。
我們會發現人類的大腦記錄圖像是非常容易的,曾經有一個實驗,10000張圖片每張看1s,辨別率98%。可見我們人類的大腦特別喜歡圖片。我也特別贊成思維導圖創始人
東尼•博贊的觀點,他認為連收音機都有說明書,為什么像大腦這么重要的器官卻沒有說明書呢?思維導圖完全是根據人類大腦的特點發明出來的,思維導圖實際上就是一種圖像思考模式,而圖像就是特別容易被人類大腦記憶,多彩的形式也是大腦喜歡的方式,中心圖像明確表示出來這張圖的中心思想,也讓大腦瞬間就抓取到目標。
《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就提到“要做一個與眾不同的自我介紹”,“介紹一個大家所不了解的自己”。例如,當我在培訓之前介紹我自己的時候,我會向大家介紹我自己的從業經驗及相關的經歷,但是一般很少有人能記住我說的。但是當我把自我介紹的思維導圖展示給大家之后,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我的課程學員都會記住我的經歷,這就是思維導圖的魅力,在一張紙上就能充分展示出所要表達的所有內容,而且還有趣,良好的分類也讓大腦
輕松記憶。
其實思維導圖對于孩子來說使用效果比成人的效果更加明顯,我在平時的生活中就充分感受到了思維導圖的魅力。
在我女兒一年級的時候,老師留了一個作業,第二天要孩子做個小小的演講,推薦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我詢問了女兒,你想向同學推薦哪本書呢?我女兒要推薦《小屁孩日記》。我很疑惑,因為這本書非常難描述,是一本日記合成集。我就問她要如何推薦,她只說了一句:我向大家推薦《小屁孩日記》這本書,這本書非常有意思,然后就不知道怎么往下說了。在這個時候,我拿出電腦,用思維導圖軟件和她一起畫了思維導圖。在我的引導下,孩子想到了要向同學介紹書名、作者、人物、這本書的形式和推薦這本書的原因。在第二天的書籍推薦演講中,我女兒的推薦收到了同學的掌聲。
可見思維導圖特別適合演講提示,我們每個人在演講的時候都不要妄圖背下來所有要說的內容,而是要做思維導圖演講提示,把
關鍵詞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在看到關鍵詞之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而不是死記硬背。
另外在思維導圖的使用方面,我用的最多的就是寫作文。其實小孩子寫作文經常犯的錯誤就是寫一個主題會像流水賬,每篇作文沒有重點,重點內容不知道如何展開。記得在我女兒2年級的暑假,為了讓孩子作文有所提高,我假裝告訴孩子假期需要每天寫一篇日記,我女兒一開始是非常反感的,因為她覺得沒什么可寫,在這種情況下,我告訴她每天我們先畫一張思維導圖,然后她按照思維導圖來寫作文,因此在我為女兒搭建了思維導圖框架后,她在框架的基礎上填寫她想到的內容,這樣每天的日記就很順利的完成。
說到思維導圖的繪制是用電腦還是手繪的問題,從我多年使用思維導圖的經驗來看,我是非常提倡手繪的,特別是小孩子更要讓他們堅持手繪,主要原因有三個:
1、當我們繪制思維導圖中心圖和關鍵圖的時候,其實也就是把文字用圖像表示出來,這樣能起到充分調動左右腦的作用,可以讓我們在繪制完思維導圖之后,大腦快速的抓取圖像,很快的就記住繪制的內容。
2、當我們把想法記錄在紙上的時候,實現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強了。比如我們繪制目標規劃思維導圖,當我們把目標進行分解,并且想出具體實現的方法,這就已經大大增強了我們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如果我們都不敢寫下來目標及實現方法,那就更談不上去實現目標了。因為當我們把想法落到紙面上的時候,其實是經過充分考慮才記錄下來的,而不是想想而已,所以手繪思維導圖也是實現目標的基本過程。
3、繪制思維導圖的時間一般在15分鐘-20分鐘左右,只要是有了思路,繪制思維導圖就完全不用考慮時間問題。而對于有些朋友害怕繪畫就更不用擔心,因為思維導圖是畫給自己看的,即使是給別人看的,也主要是為了溝通,那么其實別人關注的就是內容而不是畫得如何了。
有很多人不僅希望自己學會思維導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思維導圖,期待孩子能夠對事情進行很好的分類,有效地進行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想要實現這種愿景,就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使用思維導圖,讓孩子在家長的熏陶下潛移默化的學會,而且能夠在不知不覺中真正使用好這個好工具。
記住:你只有不斷地使用思維導圖,才能發現它的神奇之處,才能真正讓思維導圖成為我們大腦的瑞士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