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1989年的研究,當小孩蹣跚學步之時(約兩歲半),便學會了撒謊。但我們究竟是何時、以及為什么變得越來越擅長撒謊呢?根據最新發表在《實驗心理學期刊》的一篇論文,一些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在掩藏自己行蹤方面格外在行,而這些杰出的撒謊者比起同齡人,擁有更強的語言工作記憶——處理詞匯和語言的多重信息的能力。
114名6-7歲的兒童參與了這項研究。他們被告知是在參與一項游戲,需要回答3個問題,假如全對,則可以贏得獎品。頭兩個問題對他們而言輕而易舉:狗是怎么叫的?香蕉是什么顏色?然而第三個問題則不那么好回答,孩子們只能夠猜測作答,因為問題的主體是編造出來的:卡通《太空男孩》里的那名男孩叫什么名字?問題被寫在小卡片上,每個問題都給出了4個可能的答案。正確的答案(外加一張無關的配圖)則被寫在卡片的背后。當孩子回答完前兩個問題后,研究人員都會給他們看背面的正確答案。在第三個問題提出之后,研究人員離開了房間,留下孩子和背面帶有正確答案的卡片。孩子們被告誡不要偷看,并且房間里有隱藏攝像頭,用以記錄孩子們到底偷看了沒有。
這項研究中,最令人吃驚的發現是:絕大多數孩子都遵守了指令沒有偷看!僅有四分之一多的孩子偷看了,并且他們都在研究人員返回房間后給出了正確的答案——吉姆。但在這些小偷窺者中,大約一半多都出賣了自己——成功地“猜”出了卡片背后的圖案(一只猴子),這只有在偷看過后才能得知。
在這個“撒謊測試”之前,這些孩子還參加了一個測量語言工作記憶能力的測試。結果發現,語言工作記憶能力更強的孩子,也更擅長撒謊,這倒也十分合理——如果一顆大腦能夠更好地處理語言,那么這顆腦子也同樣可以更好地操縱他們所需要的語言(為了撒謊)。當然了,擁有更強的語言工作記憶能力并不意味著這個孩子更容易撒謊!只不過是撒謊撒得好的孩子恰好也擁有更強的語言工作記憶能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