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說: 閱讀速度慢、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看不進去書……相信這是大多數人臨考前的真實寫照,有什么好辦法能通過考試嗎?當然有!那就是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位考證牛人的考試秘笈,他叫陳祥星,曾考過10個含金量很高的證書,而且還一次性過了律師、經濟師等專業技術資格,取得了工商管理碩士和管理學(會計學)博士學位,出過書《考無不勝》,他在這本書中總結了自己的考試心得,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正文:
1、舉一反三
掌握一條道理能夠適當地去認識相近的幾條道理,或能夠去解決幾個類似情形的“案例”,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在同一學科使用,而且可以跨學科使用,這種舉一反三的能力需要時間來養成,是一種習慣。
我從不靠“題海戰術”取勝,也從不擔心會因為少做幾道題目而少考幾分。隨著舉一反三水平的提高,題目可以越做越少,但這無法一激而就,需要一個過程。有些“考友”大概會覺得年紀大了,養成這個習慣會顯得遲,其實,即使僅在一次應考的學習中,有意識地注意這個問題,可能也會有意外的收獲。再說,養成一個好的
學習習慣,什么時候都不會太遲——特別是在提倡終身學習的今天。
學習舉一反三到了一定水平以后可能就是融會貫通的境界了,就學習和對付考試而言,如果比較熟練(還不必達到非常熟練)掌握舉一反三的方法,就已經足夠了。
2、追求簡單
“舉一反三”了一段時間以后,我們會發現,許多道理從表面看顯得不同,實際上是沒有本質差別的,當把較復雜的道理與較簡單的道理聯系起來以后,就等于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羅素說“凡是真理都是簡單的”。一旦成了某一領域的大家,經常很容易就成了許多領域的大家,這應該可以叫融會貫通了。有意識地追求簡單,碰到較復雜的問題時,總是要想辦法把它變簡單。“簡單”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自己覺得簡單,二是指能夠用簡單的話把問題講清楚。不少考友抱怨說,看著書覺得明白,合上書就什么也不記得了,我想,這與學習時僅一知半解有關,考題特有些條件和前提作了改變時,有的考友干脆就不會做。
我在近年的學習中,經常會在腦子里假想,假如要我向別人解釋這個問題,我要如何簡單地講清楚,越簡單越好,這是高效使用時間的方式,否則對問題的理解不容易深刻,對知識沒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往往意味著:書看了白看,讀了白讀,所“學”的知識不但在實務中不能用,連應付考試也會顯得困難。例如,如果我們能用簡單的語言把合并報表、快速閱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說清楚,那么就意味著,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比較清楚的。
3、聯想記憶
聯想記憶法的中心思想是把沒規律的東西“聯想”在一起進行記憶。例如,要記憶人和天這兩樣事物時,我們可以想象為“人在看天空”。反正,我們愛怎么聯想就怎么想,只要能記住它,做一些荒唐的想象也無妨。那怕是再枯燥的條文也有順序,管理學大師法約爾就說過“事物都有順序”這樣的意思。拔不出順序,多半是我們的水平和悟性不夠。設順序,要想辦法拔出順序;水平不夠拔不出順序,就“聯想”出自己的順序。
即使是暫時記憶,我也肯定要拔出或“想”出順序,畢竟,機械記憶力隨著年紀的增大而下降,但聯想能力卻會隨生活經歷而日漸豐富。而且,找順序或“想”順序的過程,往往會加深對問題的理解。這種能力需要鍛煉。例如:背中學生守則、發行股票的條件,我讀書時經常會有諸如此類的聯想,自然聯想,甚至只要一閃而過的聯想。這是一個習慣,如果能養成,很有好處。
當然,想提升記憶力,也可以多看看各種記憶術的文章和書籍,還可以加入專門的記憶力訓練機構,或者使用一些類似精英特速讀記憶的軟件。
4、用心的學習心態
我不算“聰明”的那一類,這么說絕不是謙虛,更沒有說謊。我這幾年在考場上屢屢得手與所謂的“聰明”不存在質的相關性。如果靠的是知識,是因為我進行了積累;如果靠的是方法,也是因為我進行了積累;如果靠的真是所謂的“聰明”,那也是因為我把它通過掌握方法和知識表現出來了——方法決不是“聰明人”的專利。
那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我想是“用心學習”在起作用。“用心”是一種心態,是一種
學習狀態。很多人經常說沒時間學習,其實不一定是沒時間,時間天天都會有,根本就是沒有學習的心態。沒有學習的心態自然無法做到用心學習了。試想,如果連看電視的誘惑也抵擋不住,任我們再聰明也是很難讀成什么書;如果心靜不下來,整天庸人自擾,任我們智商再高也是枉然。在這方面,我做得也不好,但我能做到在有限的時間里用心學習。我讀書時基本上做到“專注”,窗外的歌聲、麻將聲,聲聲不入耳。
我尋找“用心”學習心態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問了自己幾個問題。例如,我是否有必要考慮這個事,如果有,我是否已經進行了充分的考慮,是否有必要再想。人往往會老想著一個問題。實際上,無此必要。也許,有些事對我們確實很重要,但我們沒有必要用我們所有的精力去考慮它。在這個問題上,我遵循著“滿意原則”,也就是,我只花“合理”的時間考慮一個事。因為,我認為自己花了一些時間考慮一個問題以后,如果再多花一些時間,不一定會有“新解”,即使有,跟時間成本相比,也不見得合算。
即使因為我沒有多花時間考慮某個問題而失去了更好解決問題的機會,那么,我就視之為貫徹“滿意原則”的成本。我沒辦法對任何一個問題都去尋得“最優解”,那樣,人活得很累。這當然有個“度”的問題,這只能靠我們的主觀判斷。
考試的成功真的不在于所謂的“智商”,而主要在于心態。只要有讀書的心態,考試這種事對大多數人而言并不難。
5、認識學習與應試的統一性
要是真的認為學習與考試是兩碼事,那肯定是在開玩笑。有人會懷疑運動員在奧運會上拿金牌靠的主要是平時的訓練水平,即使有時其它因素起了主導作用,那種事發生的概率很小,可以視為“誤差”。
我認為,考試的成績主要是由學習的效果決定的。我承認我在考場上用了一些辦法,但這些所謂的“技巧”是水平不夠時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是不起決定作用的。歸根到底,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的實力。學習的過程才是主要的,考試合格是表象,基本掌握考試所要求的知識是本質,同時也是目的,學習和考試兩者中,學習是本。
“應試教育”和“題海戰術”可能可以解決考試問題,但通過合適的方法學習也能解決考試問題,而且是解決考試問題的根本辦法。所以,考試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學習的問題,解決了學習的問題,也就解決了考試的問題。
以上的文章都是作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寫出的心得,說得很好,都是重點,大家看完之后,感興趣嗎?能做到幾點?小編建議大家可以在學習中嘗試一下這些方法技巧。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