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給自己定一些目標和計劃,想借此讓自己不斷變得更好(比如健身、讀書、深造、自我成長),可現實是:一開始干勁十足,但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自己原本預定要拿來“改變、提升”的時間,慢慢變成了玩手機、聊天、看影片,甚至是發呆。
對于定的計劃,我們往往會陷入這樣一個循環:制定計劃→執行計劃(短期)→倦怠(長期)→愧疚不安→執行計劃(短期),一天打魚三天曬網,不斷拖延。
怎么擺脫這樣的循環?在抵抗懶癌、
克服拖延癥這條路上,我看過并試過很多方法,比較有效的有下面幾種:
尋找并創造動力
你最在乎什么?什么對你最重要?你最害怕失去什么?想明白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將是你的動力來源!
例如:你最在乎金錢,失去錢會讓你很難以釋懷。
假設你的計劃是提升閱讀速度,那么你就去參加快速閱讀訓練吧!然后把這些費用平均到每天或每次需要花費多少錢,一天不學習就浪費了xx元,學了就等于賺回了xx元。如果你很在乎金錢,那么這種損失感就會強迫你去訓練,成為你最好的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你也就適應、習慣了,不快速閱讀一下可能還不自在。
學會感知和掌控中短期目標/任務的時間
無論是懶惰還是拖延,最終都體現在
時間管理上,由于我們對時間不敏感(或者說是對自己做事效率“太自信”),所以經常會遇到以下兩種問題:
①以為自己只要花1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任務,實際上卻花了3個小時才完成;
②不知道截止時間已近在眼前,一不小心就只剩下一點點時間了,這時候才開始著急忙慌的趕,最終要么無法完成,要么勉強應付。
想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我的建議是:
1.針對第一種情況,要在平時做事時,提前預估自己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并記錄完成各種任務具體花了多少時間,經過多次有意識的預估和對比,你對時間的感知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同時也能明確自己的效率。
2、至于第二種情況,要逐漸養成為自己的任務設定截止時間的習慣,同時將任務或計劃視覺化、物象化(如使用行事歷做紀錄,對于重要的事情還可以設置提醒鬧鐘),將時間呈現在眼前,進而讓自己知道所剩時間其實并不如想象中多。
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有效的扼制你無限制的懶惰和拖延下去,幫助你在期限內游刃有余的完成任務。
分割任務,讓任務毫無壓力
拖延最嚴重的莫過于長遠目標和任務,比如讀書、自我提升類的計劃。雖然下定了決心,但由于它并不是很緊急,短期不做不會對你當下的生活產生任何影響,所以我們經常一拖再拖,到后來干脆就放棄了。
對于這種情況,除了上面講的兩條策略,再給大家兩點建議:
1.建議在制定完目標或者計劃后,把計劃分割成幾部分,這樣做利于把任務清晰、明確化。比如你的計劃是一年讀50本書(具體的目標要貼近自己的能力范圍),實現自我快速成長。一年的時間相對還是比較長的,很容易讓你產生拖延的意識,你可以把這個一年的期限分割成每月、甚至每周讀多少本、并明確讀哪幾本。
2.為了防止自己不中途放棄,可以采用微習慣策略。因為微習慣策略既嚴格,又靈活,它會強迫你開始行動,但之后又會變得非常有彈性,由你自己決定想超額完成多少,這種行動方式的自我損耗極少;微習慣還能有效避免邊際效益遞減,不管你什么時候啟動微習慣,它都不會讓你在還沒有做的時候就感到困難。
相關閱讀:培養微習慣,徹底改變自己
沒有人不拖延、不懶惰,但如何面對自己的拖延和懶惰才是最重要的。上面的三個方法策略,是我自己嘗試了十余個方法中最有效的,不知道哪一個對你最有用?快試試吧。
文/速讀G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