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學習的課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全靠機械式的記憶。比如:年代、常數、字母、元素符號、地名等。普希金生于1799年,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等,這些內容是極易理解的,但卻是極難記憶的。
我們可以尋找這些內容的特征,這些特征有多半與事物的本質并無內在的必然性聯系,僅僅是記憶者從自己的經歷出發,給它一個特征,和記憶內容有某種聯系,利用這種聯系的提示來幫助自己
聯想或記起要記的內容。
數字特征記憶法可分為幾種:
如圓周率的數值為314159,可依諧音背成:“山巔一寺一壺酒”;31416,可依諧音背成“山巔一獅一鹿”。再如,3的算術平方根是1732050,如果把2讀成斤兩的“兩”,0讀成“洞”,那么這個數依諧音可讀成“一起商量懂不懂”。
(2)拆拼法
如要記住圓周率的分數表達式,似乎比較難。但一琢磨就發現,這里只有自然數最前面的三個數1、3、5,每個重復一次,不就是113355了嘛。攔腰截斷,就是113、355了。那么把后面的放到分數線之上不就成了嘛。
再如,地理課講到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島嶼,其面積總共為35981平方公里。要記這個數也容易。前面“359”,可記成“三五九旅”;“81”可記成“八一建軍節”;那么,“35981”不就是“三五九旅在八一誕生”。
(3)運算法
李時珍在1578年寫成了《本草綱目》,這1578年可用加法運算,記為15=7+8;萬有引力常數1/15000000,后面究竟幾個零,常常容易錯,可是無巧不成書,用加法運算1+5=6,正好是6個零。
三國時期魏、蜀、吳建國時間分別為220、221、222年,記住了魏是220年,用迭加法,加一年為蜀、再加一年為吳;記住了吳是222年,用迭減法,減一年為蜀,再減一年為魏。
辛丑條約訂于1901年,辛亥革命爆發于191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于1921年。知道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1921年,減10年就是辛亥革命爆發時間,再減10年就是辛丑條約簽訂時間。
塔里木河長2137公里,也巧,用乘法,21=3×7,也就記住了。
(4)特征法
如:普希金生于1799年,一琢磨,有特征,它比十九世紀早一年;蒙古族滅金是1234年,特征明顯,四個數字連續;玄武門之變626年,淝水之戰383年,都是前后兩數相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