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上有這樣一段話:“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吉姆用詩一樣的語言告訴我們,親子閱讀在學生
課外閱讀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年輕父母對親子閱讀仍存在許多困惑和理解誤區。
親子閱讀中五個常見的誤區及應對方法
Q1:親子閱讀就是給孩子講故事嗎?
“我的孩子5歲了,每天晚上我都給他講一個故事,可是,孩子聽過的故事就不愿意聽第二遍了,這樣我得一天換 一個故事,我該怎么辦呢?”
誤區一:親子閱讀就是給孩子講故事,不需要讓孩子參與閱讀。
正確做法:
1.盡早讓兒童從口語過渡到書面語。
親子閱讀不是給孩子講故事,而是給孩子讀故事,家長在為孩子逐字朗讀的時候,可以一邊用手指出書上的字,引導他注意到每一個字的字形,這樣就把聽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對應起來,從而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認識了很多字,絲毫不會覺得枯燥和乏味,這是一種比單純的識字教學更有價值的教學手段。
2.讓孩子試著跟隨大人一起朗讀。
大人每次朗讀所使用的語言都應是規范并且相同的。隨著閱讀活動的多次重復,孩子越來越熟悉故事中的語言。于是,在大人朗讀的同時,他也開始試著跟隨大人一起朗讀。通過這樣的模仿,孩子開始從被動地聽故事,一步步參與到閱讀中,并最終過渡到自己主動讀故事。大人還可以把以前閱讀過的故事拿出來再次閱讀,這時由于曾經接觸過這個故事,孩子會像遇到一個老朋友那樣興高采烈。此時的分享閱讀,已不需要家長的太多參與,只是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即可,孩子會覺得自己真正獨立地進行了朗讀,從而獲得極大的成就感。
Q2:閱讀就是孩子自己看書?
“我經常給孩子買書,孩子也很愛讀書。可是孩子還總是纏著我問書里的東西,搞得我很煩。我認為閱讀就是孩子自己看書,對嗎?”
誤區二:家長忽視了早期閱讀與對話、游戲、討論等社會交往活動的結合,忽視成人對孩子閱讀的支持和示范作用。
正確做法:
1.親子閱讀很重要。
閱讀對于學齡前的兒童而言,首先是得到愛與快樂的途徑,其次才是汲取知識的手段。幼兒的閱讀,與其說是一個掌握知識的過程,不如說是一個與家長共同游戲的活動。
2.孩子的好問,代表他們有足夠的好奇心。
父母是孩子生命里的第一位老師,當然應該解答孩子的疑問。在培養孩子
閱讀興趣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耐心。
Q3:看圖畫算不算閱讀?
“我的孩子7歲了,還特別喜歡看那些很幼稚的圖畫故事書,正常嗎?”
誤區三:早期閱讀指的是年幼的孩子,憑借變化豐富的色彩、生動形象的圖畫、相應的語言文字以及成年人的語言講述,來理解讀物的活動過程。
正確做法:
圖畫故事書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本書,閱讀圖畫故事書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可幫助學前兒童具備大量的知識、經驗和策略,對學前兒童的語言、
想象、思維、情感及審美能力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利用好圖畫,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字,并結合上下文和圖畫學習生字詞。因此,即使幼兒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字閱讀能力,圖畫故事書仍然對幼兒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我經常給孩子買一些生字卡片或看圖識字之類的書,現在我的孩子剛滿4歲,她已經能認600多個漢字了!我這樣的做法對嗎?”
誤區四:早期閱讀不等于識字。
正確做法:
1.識字和閱讀不可分,不能脫離閱讀談識字。
現在市場上的識字卡片實際上就是脫離了閱讀的識字。在閱讀中自然識字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語感。
2.孩子會識字,但不一定會閱讀。
有些孩子認識了很多字,但缺乏閱讀興趣。他們即使認識了一句話中的每一個字,卻不能把所有字的意義連貫起來,完成對整個句子意義的理解,表現出閱讀理解能力差的問題。
3.早期閱讀的意義不在于“書”,而在于閱讀的過程。
家長必須明確地認識到,讓年幼的孩子進行與閱讀有關的活動,并不在于讓他在閱讀中學習到多少知識,而是讓他掌握一些與閱讀活動有關的基本技能,培養閱讀的興趣,養成進行閱讀的良好習慣,從而促進其今后的正式閱讀。
Q5:閱讀是孩子上學以后的事?
“孩子還沒上學,還沒有一定的識字量,怎么可能閱讀?”
誤區五:一是忽視早期閱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二是過于強調識字是閱讀的基礎,忽視了兒童在閱讀過程中對漢字的伴隨學習。
正確做法:
1.有關研究表明,早期閱讀的起始時間以9個月到1歲為宜。如果家庭教育的方法適當,孩子早期閱讀能力就可能較早出現。
2.有學者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錯誤認識,即各種閱讀教育都應當放到孩子6歲以后進行。”眾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進行了大量研究,認為兒童的早期閱讀至少具有以下5個積極作用:
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和閱讀興趣;
是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
孩子智慧發展的鑰匙;
有利于兒童的健康發展。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