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幾年的學習和訓練,我體會
記憶術本質上是一門技術,既然是一門技術,就能夠通過一定的方法訓練并掌握,當然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的信念、價值觀上的差別,所以訓練的效果肯定有天壤之別。
具體說來,面對記憶術這門技術,只有很少的人按照記憶術的技術方法認真訓練而樂此不疲,并達到令一般人驚訝的水準,永遠只有這少數人給人的感覺是深懷絕技(技巧),更有極少的人達到了
世界記憶大師的境界,而為數眾多的“普通人”則苦苦陷入尋覓各種
過目不忘的記憶捷徑而未果的失望之中、最終也僅僅是了解了一些記憶術的方法(技法)而已。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情景呢?剛才說了人和人之間的信念差異,在此我只想從記憶術訓練的角度來探討——記憶術訓練效果的差異就是技法與技巧之間的差異。
也許很多人會問記憶術的技法與技巧難道有什么差異嗎?當然有,而且是本質的差異。記憶術的技法不等于技巧。記憶術的技法比如聯想的方法、抽象轉換形象的方法、聯結的方法(連鎖、掛鉤、定樁)等等,經過短期訓練就能基本掌握的,而一個身懷絕技的記憶高手或記大師,他們的技巧是他們各種修養的綜合體現,這里的技巧是高于技法而是包含了技法的,但是僅憑記憶術的技法不但無法解釋大師們身上所表現出的記憶力的神奇效果,而且只能使大師們愈發籠罩于神秘的光環之中,因為你僅通過基本的技法再怎么練也成不了大師之后,最終只能無奈地哀嘆那種境界非人力所為!
事實上這些高手和大師們除了爐火純青地掌握了記憶術的技法之外,更多的是融合了自身經驗的、五感的、內感覺的、科學的、技術的、自然的、語言文學的、歷史的、風土人情的、人生的、哲學的、審美的多方面的因素。就是這諸多因素與大腦樂于接受的記憶術技法的結合,經過長期的訓練終于修成"金剛不壞之身"——身懷絕技(技巧的技),因此技巧的嫻熟不可能象掌握技法那樣速成。說到這兒肯定有人會質疑:世界(中國)記憶力大賽中誕生的大師們不就是短短幾個月速成的嗎?那我反問你:大師們為什么很難被復制呢?這恰恰說明他們短短幾個月訓練的就是技法,這些技法融合了他們成年累月形成的自身經驗等等諸多因素(已知影響了未知)最終變成了他們的本能——技巧!這些技巧因為融進了太多的個性因素,所以在具體施展時可以變臉無窮,可以招招見血,讓人感覺無所不能——有多少難記憶的內容就有多少巧妙辦法,如果拋開了他們內在的各種綜合修養,記憶術也只能剩下幾條干巴巴的理論,記憶大師的頭銜也必與他們無緣!
自從兩千五百多年前記憶術產生到現在,記憶術的基本技法并無多少增加,而且如今出版業與媒體如此發達,這些基本技法任何有心人都不難獲取。掌握過人的記憶之術,唯有通過實踐磨練無窮魅力的個性化技巧,否則只會陷入記憶術不過如此、就這么幾招的獨斷論的泥潭之中,或者又重新回到兒童時代機械記憶的老路上去。依本人愚見,要想頂尖的記憶高手,如下幾條務必扎扎實實地去做:
①讓自己常處在一種記憶術訓練的狀態——這一點很重要,不要只在訓練課堂上是一種記憶術訓練的狀態,下課擠車趕路是另外的狀態,上、下班又各是一種狀態,應始終保持一種訓練的狀態。比如在路上可以回憶樁子、編碼,逛商店時可以記憶人的面孔,可以記憶商品的價格、形狀、色彩,躺在床上時可以在腦中回憶、扭曲各種形象、對各種形象的亮度、純度、色度在頭腦中進行任意調整(NLP中的次感元)等等。
②加強記憶各種資料的訓練,從數字、撲克牌到外語詞匯、詩歌、古文、專業文章到大部經典著作等等都可以作為訓練記憶力的資料。技法理論只需一小點,訓練卻要一個海!
③通過
博覽群書、學習型組織、網絡等多種渠道,進行多向溝通交流、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養。閉門造車永遠無法修成正果。
文/馬其頓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