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學時代,做得最熟練的事情,莫過于抄筆記和跟著老師在書本上劃重點。因為大多老師都會把一些知識重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們抄寫下來,或者告訴你哪些是重點,要劃線或圈起來。我當時是很享受這種抄寫的,享受的不是抄的過程(這是痛苦的),而是自己不用思考整理,就有現成的資料,非常省心。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是越來越討厭這種純粹的抄寫,因為它的
效率太低了。抄、劃的時候很爽,可記憶背誦的時候就非常頭疼了,考試的時候就更頭疼了,因為很多知識都記不住、寫不出來,解題的時候稍微深一點的問題就無從下手了。
這就是“抄”和“劃”帶來的最大問題,因為這兩個動作是機械的,沒有經過大腦的處理(思考、整合、理解)。即便你最后把抄和劃的知識都記住了,但一遇到需要變通一下的問題時,你就會懵B,要么不會答、要么答不到點上。
所以,要想實現“有效地學習”,就必須盡量避免純粹的抄寫和劃重點,而要學會“寫和講”。
“寫”說的是:用自己的詞匯、語言、知識,把老師講的重難點或你閱讀自學時遇到的重難點,重新描述,讓自己更好地掌握。
“講”說的是:(假裝)把這個知識講給別人聽,通過實際的講的這個過程(即便是自己對自己講,也要講出聲來;如果環(huán)境不允許,那就寫),不斷思考、調整,直到你可以把這個知識講得很順溜、別人聽得懂。
寫和講的過程,其實就是對知識進行加工以及深加工的過程
這個加工的過程就是不斷思考整合,加深理解和印象的過程。因為在寫和講的過程中,你是
獨立思考的,而不是跟著老師或書去思考。跟著老師和書去思考通常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懂了,但其實大多時候只是假懂,只有自己嘗試寫一遍、練習說一遍,才會發(fā)現其實思考上還有很多卡殼的地方,也會發(fā)現哪些環(huán)節(jié)自己還沒那么懂。只有當你自己能快速、輕松、邏輯清晰地寫出來、講出來的時候,才代表你真的懂了。
另外,寫和講的時候,還要學會關聯知識,也就是運用“已知”的知識來講解“未知”的知識,運用已有的詞匯來說明新的詞匯,這樣才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同時可以讓新知識和舊知識連接在一起,實現融會貫通。
寫和講的過程,也是內化知識的過程
到了大學,以及進入社會后,你要學會的學習方法就是“寫和講”,抄和劃基本是沒用的,也沒人給你抄,教你劃。
如果只是抄寫、死記老師或書籍中的一些重點,唯一的好處就是:看著自己的筆記本越來越好、書籍中線條越來越多,從而向自己證明自己努力過。
至于是不是理解,有沒有轉化成自己的知識,能不能運用,怎么運用?或許你沒有這樣想過(還有救);或許你想過了,但覺得太麻煩、太傷腦筋(快沒救了)。
要想讓自己的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沒有白費,建議你再進一步,也就是學會“寫和講”。
我現在能堅持書寫的習慣,就源于“寫和講”。無論是讀書,還是平時看到的幾句話或者一個專有名詞,都習慣性地去思考一下。如果覺得有用,就著手寫一寫,整合一下自己的思路,深入地對這個知識進行一下理解和思考,以及可以怎么運用。這樣,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的思路就會變得越來越明銳,遇事時,就能先一部分人更快速、更有效地處理事情。
我的建議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是有條件抄和劃的,但在抄和劃的基礎上,對于重要知識點,以及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進行寫和講,讓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因為這樣既能讓你更好地記住知識點(
理解是記憶的最好方法),又能加深對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和靈活運用,從而有效解題。
對于大學生,以及步入社會的人來說,則要改掉只是
抄筆記與畫重點的習慣,嘗試真正的寫和說,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地學到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比如,對平時讀書、學習中遇到的一些觀點、理論、知識點,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聯系工作、生活,寫寫感悟、接下來要如何用或可以怎么用。這樣才不至于出現“讀了那么多書,好像并沒什么用”的感嘆。
文/速速G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