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思考過你學習效率低、學習效果差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或者思考了沒有答案,下面我就帶你一起來思考一下,找找答案。
學習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環節,首先是輸入,然后是輸出。比如學英語時,“聽”和“讀”就是輸入,“講”和“寫”則是輸出。我們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往往是只有輸入沒有輸出,或者輸入遠大于輸出。這就使得知識只是在我們大腦里溜達了一圈,不會留下太多印象。這樣即便學的再多,效果也并不明顯。比如讀書,一個每月讀3本書、輸出3本書的人,和一個每月讀10本書、輸出0本的人,雖然后者讀的多,但從實際收獲而言,前者要遠高于后者。
真正有成效的學習,是處理好輸入和輸出的關系,邊學邊用、學以致用。具體可以遵循下面4個法則:
法則 1:學習掌握快速閱讀的能力,提高輸入效率
很多人由于閱讀學習效率低下,使得花費了大量時間在輸入上,從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輸出。比如讀一本書,別人一個小時就可以讀完,而你卻要十個小時,你自然無法再抽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做進一步的思考、整理,所以常常是看一遍就結束了。這種沒有輸出的閱讀,很快你就忘了,更談不上運用知識。想要提高閱讀學習的效率,抽點時間學習一下“精英特速讀記憶”掌握快速閱讀和記憶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幫你縮短輸入時間,提高效率;同時也能幫你在輸出的時候快速查找和梳理內容。
法則 2:反復使用、輸出信息,才能打造長期記憶
一個信息被輸入大腦之后,如果不去反復使用輸出它,這個信息很快就會被遺忘。
因為信息被輸入大腦之后,會先臨時保存在一個叫作“海馬體”的區域2~4周。在這個時間段內,如果我們不去使用這個信息,大腦就會判定它為不重要的信息,信息就會被清理,也就是遺忘。我們只有去“反復使用”,輸出這個信息,大腦才會判斷這個信息是“重要信息”,將它挪到挪到“顳葉”區域,進行長期儲存。
這個反復使用的標準是指,從信息進入大腦中的時間開始計算,兩周內使用3次以上。且反復使用的重點是使用,而不是反復。比如背單詞,相對于一遍遍的重復閱讀(輸入),有針對性的對學過的這些單詞進行測驗,練習輸出答案,記憶效果更好。
法則3:輸入和輸出的黃金比例為3:7
學習沒有成效、沒有成果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輸入>輸出”,也就是輸入過剩、輸出不足。比如我們很多人讀書的時候,經常是看完就把書扔一邊了,所以出現看了很多書,依然沒什么收獲和長進的情況。
20世紀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亞瑟‧蓋茲(Arthur Gates)實驗證實,用30%的時間學習,用70%的時間回溯、練習,成效最佳。比如讀一本書要花費一個小時,那看完之后還要花費兩個多小時來進行消化。比如回憶一下主要內容,思考一下書中的內容可以怎么用,寫一寫讀書感悟,給他人分享一下這本書等等。
法則4:輸出的結果需要反饋,以指導接下來的輸入
對輸入的內容輸出之后,我們還需要對輸出的結果進行檢視和反饋。就像考試,考完了還沒有完,還要對考試的結果進行檢討、復習,如此才能知道自己的問題,從而改正以前的錯誤、修正前進的方向、吸取教訓、積累經驗。這樣一來,我們肯定會比以前有進步,這就是反饋的作用,它會進一步促進自我成長。
反饋的方法有自我檢視和請教他人,可以先自我檢視,然后再請教他人。先自己對實際結果進行評價和分析、或者自我自答,找出問題,然后能解決的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再請教那些比自己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人,比如老師、前輩、專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