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背如流”這個詞除了成語字典中常見,在很多涉及武功秘籍的電視劇里也總能聽見。這里面的倒背如流多半能救人一命,往往是主角宣揚自己對某一已經損毀的秘籍已經倒背如流,從而使自己逃脫被反派人物一掌斃命的下場。實際上,倒背如流這個詞也正是形容對識記內容記憶深刻,倒著背誦都能一字不差地背出來。
而我在今天的文章里想要討論的,倒不是記憶本身這件事,而是“倒背如流”中的“倒”所體現出來的逆向思維。印象中記憶最深刻的關于
逆向思維的例子就是《司馬光砸缸》,故事大意是說:有個小孩掉進盛滿水的大缸,當其他人都在思考怎么把小孩從水里撈出來而苦思不解時,司馬光思考的卻是如何讓水遠離小孩,通過砸缸這個動作讓小孩輕易獲救。對記憶這件事來說,有時候我們換個思維方式,記憶本身也許就變得簡單了。
大多人在提升記憶的道路上,思考的是我該怎么記憶,而似乎沒有逆向思維換個角度考慮:我為什么容易忘記?從而找到避免忘記的方法,也就變相地深刻了自己的記憶。
我們容易忘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年齡增長帶來的腦退化;識記內容本身對自己沒有造成沖擊力,而無法把其轉移為自己熟知的語言;在識記時三心二意不夠專注;沒有重復分類整理識記內容,讓短時記憶轉入
長久記憶分區;識記的方法不對等等。
“方法不對,努力白費”,在我們容易忘記的因素中,最不可控的而需要外力輔助的,便是識記方法不對。記憶的方法是需要我們依據外部訓練軟件不斷練習提升的,而不是一味固守著我們傳統的錯誤記憶方法。
常見的傳統記憶方法譬如重復朗讀,這在我們背英語單詞時比較常用,還有死記硬背,這在我們學習文言文時比較常用,更有甚者數學中的某些公式,我們也是靠著這種方法背下來,考試直接套用的。總結起來就是我們在記憶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們只顧把識記內容的“形”裝進了腦袋里,卻忽略了它們的“意”。所以我們才需要通過記憶方法訓練,掌握正確的理解記憶方法,讓忘記變成不可能。
至于年齡增長帶來的腦退化,這跟孕婦“一孕傻三年”的論調異曲同工。其實之所以有這種忘記,除了真正的腦退化外,大部分是因為我們用腦次數減少了。如果我們把人群范圍放大,不只是老年人和產婦,很多總是習慣依賴各種搜索引擎的年輕人,忘性也越來越大了。要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嘗試多給自己記憶力發揮的空間,能使用腦袋絕不先動筆或者查閱手機,在自己整理記憶內容的時候可以再用筆寫出來。多重感官參與記憶,減少忘記可能。
而在面對識記內容時三心二意的毛病,則是最容易更改的了。首先可以在燈光柔和的環境下,給自己開辟一方清凈空間。其次循著自己喜歡的輕音樂腳步,放松身心激發右腦潛能。再看識記內容時,可以先嘗試頭腦放空只盯著識記內容的某一部分看,等確認自己真的進入狀態,再開始整體切換提升記憶速度。
當然,在記憶完成后重復回憶也是很有必要的,不可否認人對識記內容都會遺忘,而且先快后慢。這就需要我們根據艾賓諾斯遺忘曲線的相關時間點進行復習,以期減少我們忘記的內容占比。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放到記憶這個問題探討中,就是知道我們為什么會忘記,也知道怎樣做使我們更不容易忘記。道理很容易,關鍵是我們在行動的時候,這些道理是否真的都懂了,且都有用呢。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
作者:高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