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
影像閱讀有一段時間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從別人身上吸取了很多能促使自己不斷提高的知識,因此對于影像閱讀,我算是有了一點自己的看法,總的說來,影像閱讀給了我三件法寶。
一、思維模式的轉變
“我買不起。”和“我怎樣才買得起?”,一個句號、一個問號,句號代表的是思考的終止;而問號則是思考的開始,是通向無限可能的開始。以問題為導向的主動的思維模式打開了
潛意識和意識溝通的橋梁,就像給潛意識發出信號,要求把有關的信息調到比較淺的層面或者說意識層面,這不就是一個活化的過程嗎?我對記憶的認識是:將新事物和大腦里已有的事物發生連接,并將這種連接固定為一種模式。這不是記憶的開始嗎?這里自我講授起到很重要的中介作用。通過自我講授,壓榨大腦,可以對我們已有的大腦連接進行初步的了解,這時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出來,問題的出現又是活化的開始,不斷地把知識進行連接,最終據為己用。
通過這個過程,讀書效率將會得到大大提高。閱讀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從書中提取有助于問題解決的信息。生活不就是一本大書嗎?我們的目標就是PR的目的,然后從生活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提取于己有益的部分,這樣才是在主動掌握自己的人生。
二、學習新知識的方法
新知識學習是一種行為模式,最高境界是用新模式代替舊有的模式,融入生活。學習經濟學,是要學習經濟學家思維的模式,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學習哲學,是要學習哲學家看世界的角度;學習影像閱讀,學習的是一種閱讀的模式,這種模式就是PR的五個步驟,將這種模式培養成一種每次閱讀的本能反應。
當影像閱讀到達一定的熟練程度的時候,模式就會被簡化成一些簡單的身體動作,例如翻頁,放松,想象等。這就是NLP上所說的“心瞄”的一種,其實就是條件反射,將這種模式熟練成一種條件反射,我想,這就是最高境界。
學習一種新知識,應該先建立模式的框架(PR的五個步驟),然后通過自身的實踐和外部知識不斷進行操作和深化,完善框架,最終融入生活。
三、切割的法則
我們每天都在切割,吃飯把一碗飯切割成一口一口,走路把從這里到那里的距離切割成一步一步,考試呢?把100分切割成1分1分。只是有些東西太平常,我們忽略了。
切割法則涉及到一個動力的問題。人的大腦有個嗜好:需要明確和獎賞。明確才會讓我們安心,安心才會放棄其他的顧慮,集中一切力量完成任務;獎賞給予我們肯定,或者說一種勝利的心理(求勝就是一種本能)。我們總是在任務接近尾聲的時候
效率倍增,為什么?因為知道最終的結果,擁有了明確;因為知道勝利即將來臨,擁有了得到獎賞幻想的快感,效率不倍增才怪!
以問題為導向,把知識切割成小小的部分,不斷地活化,不斷地將知識結合實際,嘗試,為我所用。表面看活化的次數很多,但是每次的時間很短,累計起來還是比傳統的方法要高效。更重要的是,我們學到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我們學會獨自思考,我們學會真正掌握知識,我們學會融會貫通,我想,這就是PR的魅力所在。( 文/阿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