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幅圖是我隨意從網上搜索的兩頁
筆記:
從上到下,從左頁到右頁。這也是目前大部分人做筆記的方式,但是這樣的筆記真的科學嗎?
用精英特介紹的
速讀方法來讀,你一次視線內能看多少行呢?一個頁面的1/3已經很不錯了,而若要看完一頁的全部,就最少要看3次:
上部——中部——下部,然后再轉到右頁,這樣的閱讀方式需重復看3次。
或許你沒有認為這樣的閱讀方式有什么不對,因為從小到大我們都是這樣閱讀的,連書本和筆記本都是如此排版的,那么按照這樣的順序來記筆記也是看似沒什么問題的吧。
來看看我們的眼睛吧:
(圖1-1)
我們的眼睛是橫扁橢圓形狀,所以我們的
視幅區域也以這個形狀來展開(見圖1-1中右圖)。從視幅區域上看,我們看到的橫向區域的內容一定會比縱向區域的內容多,所以當我們面對這類豎長的書本、筆記時,一般需要在同一個頁面上至少移動3次視線來保證閱讀完該頁的所有內容(見圖1-2)。
(圖1-2)
然而,大腦的特性中有兩條:發散性和完整性。大腦喜歡有聯系的內容,聯系推動思維的發散;大腦喜歡完整的內容,大腦一旦把某部分視為整體,就會無意識地將其與其他的部分分割開。就像上圖的3次視線的移動,大腦多會將每一次人眼識別到的內容當成整體,然后對該部分進行整體的理解和思考,同時,大腦也就將該部分與其余兩次人眼識別到的內容隔離開,將一頁筆記割裂為3個獨立且不相關聯的部分。
大家在背文章時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會:把一篇文章分成多個部分分開背誦,每一個獨立的部分都能夠記得很熟練,但將整篇文章合起來背誦時,各個部分彼此之間的銜接處卻常會忘記。這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將不同的部分識別為獨立完整的整體,所以自動地切斷了不同部分之間的關聯。
那么,如果我們做的是橫向的筆記呢?
橫向筆記首先在橫向的空間上給予了筆記更多的擴展空間,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將整個頁面分為多個部分,來放置我們的主題筆記和與此主題相關的內容,那么,這些內容單就每一個部分而言是獨立的,而且也是完整的,而這些獨立又完整的部分卻又同屬于一個主題,就像一個小型的思維風暴。
每當我們看著這頁思維風暴式的主題筆記,就會不經意地看到與此主題相關的所有主題的內容;不論是記憶過程中還是記憶后的回想,都既有中心的主題,又有分屬的次主題,且次主題的部分也是獨立且完整的,并不會因為筆記本的紙張排版大小所限而使本屬于同一部分的內容分隔開(如圖1-2)。
但目前的尷尬是:實體筆記本市場上多是如左圖那樣由豎版紙張構成的筆記本。針對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
1.低齡學習者,因為所學習的文化課知識尚未有太多且復雜的知識架構,可以暫且仍舊使用市場上的豎版紙張的筆記本;
2.中高年級學習者,建議從網上購買橫版紙張的筆記本,或者購買A4大頁面的豎版紙張筆記本,但將筆記本橫過來使用。
3.在職學習者,我想大多數人應該對橫版紙張筆記本都不陌生,在這不再贅述,關于橫向筆記,我個人還有兩種做法:
一種是配合文件袋和白紙,將筆記做在白紙上,然后裝在文件袋里;還有一種是配合活頁夾、打孔器和白紙,將筆記做在白紙上,然后打上孔,固定在活頁夾里。
在我看來,最好的橫版筆記本是像(圖1-3)——橫向筆記那樣,橫版紙的版式,足夠將主題筆記分欄目,保證思維完整而又具有發散性;帶有正方形小方格的紙張相當于擁有了刻度線,既可以做文字的筆記,也可以做簡易手繪的筆記;可拆卸重復組裝的頁面可以自由調整,隨時把需要的頁面從筆記本中抽出來,做專題整合、思維風暴等工作。
當然,大家做筆記的目的是不同的,筆記的內容組合方式也是不同的,關于以上的橫向筆記的想法,大家按照自己的實際需要實操即可,至于使用后的好處,真正有需要且親身使用過的學友自然會有體會。
原創作者: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學員: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