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不是讀書的最終目的,只是獲取知識的開始,只是探尋新知、追求真理的手段。只有經(jīng)過思考,解決了問題,把認知推向一個嶄新的境界,才是讀書的目的。
問題的來源
一是源自生活,二是源于書本。如果你讀書解決了生活的問題,說明你是最聰明的。你將因此獲得非厚的物質(zhì)資源;如果你讀書解決了自已在閱讀過程提出的問題,說明你也很聰明,因為你學了
獨立思考;如果你讀書解決的全是扯蛋問題,說明你是豬;如果你讀書沒有解決任何問題,說明你連豬都不如。
問題的種類
正式點:
判斷型,主要問,是什么?什么是?是不是?
說明型,主要問,是怎樣?(說明性態(tài)、運動、事理)
論證型,主要問,為什么?(理由和原因)
好記點:
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陶行知:《每事問》
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里有妙理。您不問完您怕它,它一被問它怕您。您若頸重問問看,一問直須問到底。——陶行知:《問到底》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時、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與哥哥。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陶行知:《八位顧問》
注1:無論求知型問題還是懷疑性問題,內(nèi)容一定要包含“已知”“未知”兩部分。提問前必須提前判斷“已知”部分是否正確,否則問題提法會錯上加錯。對于“未知”部分必須用準確的疑問句把問題表述出來。
注2:提問題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共同商討疑點,必須抱有虛心學習、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另一個極端是,有人積極設(shè)問,目的卻是刁難對方。這就不對了。通常在提問時應(yīng)說:“這個工作做得很好(想法很好),但我有一點沒弄明白……”當然,很多人提問倒沒有刁難之意,但采取一種質(zhì)詢或低估對方的提問方式,聽來讓人不舒服,于人于己,都絕無好處。
具體方法
在閱讀一本書時可以先找原因:多問幾個“為什么”。然后尋規(guī)律:都有哪些規(guī)律?之后逐步深入的提問:論點是什么?是否實踐證明過?論據(jù)是什么?與其他關(guān)點的異同?我怎么看?贊成還是反對?為什么贊成,為什么反對?我的理由正確嗎?充分嗎?(作者/沈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