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談過在閱讀任何一種作品時,都有一種基本的區別:為了獲得資訊而閱讀,還是為了理解而閱讀。其實,作這種區別還有另一種后續作用,那就是,有時候我們必須閱讀一些有關理解的資訊,換言之,找出其他人是如何詮釋事實的,讓我們試著說明如下。
我們閱讀報紙、雜志,甚至廣告,主要都是為了獲得資訊。這些資料的量太大了,今天已沒有人有時間去閱讀所有的資訊,頂多閱讀一小部分而己。在這類閱讀領域中,大眾的需要激發了許多優秀的新事業的出現,譬如像《時代》或《新聞周刊》這種新聞雜志,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有難以言喻的功能,因為它們能代替我們閱讀新聞,還濃縮成包含最基本要素的資訊,這些雜志新聞寫作者基本上都是讀者,他們閱讀新聞的方法,則已經遠遠超越一般讀者的能力。
對《讀者文摘》這類出版品來說,也是同樣的情況。這樣的雜志聲稱要給讀者一種濃縮的形式,讓我們將
注意力由一般雜志轉移到一冊塞滿資訊的小本雜志上。當然,最好的文章,就像最好的書一樣,是不可能經過濃縮而沒有遺珠之憾的。譬如像蒙田的散文如果出現在現代的期刊上,變成一篇精華摘要,是絕對沒法滿足我們的。總之,在這樣的情況下,濃縮的惟一功能就是激勵我們去閱讀原著,至于一般的作品,濃縮是可行的,而且通常要比原著還好。
因為一般的文字主要都是與資訊有關的,要編纂《讀者文摘》或同類期刊的技巧,最重要的就是
閱讀的技巧,然后是寫作要清晰簡單。我們沒幾個人擁有類似的技巧,就算有時間的話,它為做了我們自己該做的事,將核心的資訊分解開來,然后以比較少的文字傳達出主題。
畢竟,最后我們還是得閱讀這些經過摘要的新聞與資訊的期刊。如果我們希望獲得資訊,不論摘要已經做得多好,我們還是無法避免閱讀這件事。在所有分析的最后一步,也就是閱讀摘要這件事情,與雜志編輯以緊湊的方式濃縮原文的工作是一樣的,他們已經替我們分擔了一些閱讀的工作,但不可能完全取代或解決閱讀的問題。因此,只有當我們盡心閱讀這些摘要,就像他們在之前的盡心閱讀以幫助我們作摘要一樣,他們的功能對我們才會真正有幫助。
這其中同時涉及為了增進理解而閱讀,以及為了獲得資訊而閱讀這兩件事。顯然,越是濃縮過的摘要,篩選得越厲害。如果一千頁的作品摘成九百頁,這樣的問題不大;如果一千頁的文字濃縮成十頁或甚至一頁,那么到底留下來的是些什么東西就是個大向題了。內容被濃縮得越多,我們對濃縮者的特質就更要有所了解。
我們在前面所提出的“警告”在這里的作用就更大了。畢竟,在經過專業濃縮過的句子中,讀者更要能讀出言外之意才行,你沒法找回原文,看看是刪去了哪些,你必須要從濃縮過的文字中自己去判定。因此,閱讀文摘,有時是最困難又自我要求最多的一種
閱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