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國慶節外出游玩的人特別多, 著名景區各種人擠人的節奏,完全可以寫上一篇出游日記,標題是"難忘的人頭","半個中國在路上"就是無奈的"中國式國慶節"的瘋狂寫照,”廣東省清遠市民何小姐說,我更愿意呆在家里,沒人打擾,又可以靜靜地看書,“我覺得國慶節休閑度假不一定要"行萬里路",書中也有"顏如玉",何必去湊熱鬧”。(《清遠日報》2014年9月24日)
避免“難忘的人頭”,拋棄“半個中國在路上”的煩惱,鬧中取靜,國慶節選擇讀書過節,未免不是一種很有價值和很愜意的度假選擇,國慶節讀書,值得推崇。
國慶節,有游玩和應酬的時間,沒有讀書時間,善于游玩,不善于讀書,愿意花時間搞好人際關系,不愿意花時間閱讀;愿意流傳無聊的短信,不愿意交流讀書體會,能夠說出不雅的黃段子,但是說不出幾句斯文的名言哲語,法定假期寧愿去參與“難忘的人頭”的旅游,也無心靜下心來讀讀書,一些人如此對待讀書和節日,不能不說是一種過節的損失和魯莽。
很多人都說平時工作忙,根本沒有時間讀書,這也許是不讀書的正當理由,但是,面對七天的國慶節,如果只會盡情游玩而無暇讀書,不能不說是缺乏理性和文化過節的行為。
讀書,可以讓浮躁的人平和起來,可以讓功利的人穩重起來,可以煥發家庭的活力,可以讓小孩子眼界更開闊,可以讓青年更有智慧,可以讓老人更老成,可以讓家庭更和諧,如果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么善于讀書就是人們健康成長的助推器。
誰在看書、看什么書,反映了這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反映了這個城市的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甚至可以影響這個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節日喜歡讀書的人越多,“書香家庭”越多,社區越有文化氛圍,城市越文明,一個熱愛讀書城市,為文明錦上添花,是和諧發展的最大民間自律推動力。
善于讀書的城市,城市文化素養就比較高;文化素養高的城市文明意識更強;文明意識強的城市城市精神更容易樹立;城市精神越普遍,城市更人文,更和諧,也更有發展的后勁。
德伯里說,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儒雅的市民需要書籍的熏陶,有書卷味的家庭需要書籍的滋養,城市的厚重文化感需要書籍伴隨。
養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讀書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獲更豐滿。
閱讀首先決定了城市文化的形態和方向。只有一座城市以知識為追求,市民普遍將閱讀作為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這個城市的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有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對于城市而言,喜歡讀書的人多,不僅表明一個城市的文化態度、文化追求,更表明對未來的志向。熱愛讀書的傳統,為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在以文化論輸贏、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敗的終極競爭中,在創造一種高尚的城市文明樣式方面,奠定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堅實基礎。
閱讀增強城市精神凝聚力,越來越濃厚的讀書氛圍,始終強調精神性閱讀、執著于觀念性引導,城市大興求學問道之風,伴隨書香而來的是,大氣開始壓制浮躁、優雅開始驅逐粗俗。市民城市的價值觀念悄然而變,讀書漸成為文明的象征,最終使城市日漸從容,成為一座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的城市。
世界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有一句話:“評價一座城市,要看它擁有多少書店。”對于節日而言,評價一座城市是否有文化味道,要看有多少人愿意讀書過節,一個城市的精神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民的閱讀氛圍和閱讀水平。誰在看書、看什么書,反映了這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反映了這個城市的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甚至可以影響這個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一個不愛讀書的社會,必定是一個人文精神缺失的社會;一個不愿讀書的城市,必然是一個創造力貧乏的城市,只能是沒有生命力的鋼筋水泥“森林”。
懂得閉門即深山、打開即局面;懂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懂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懂得“檻內”與“檻外”都因存在而鮮活;懂得不“窮”不“達”乃人生常態;懂得無“兵”無“水”須寧靜方悠遠,懂得半俗半僧半神仙,懂得人生難圓滿,何不對半求等等,這些生活的道理都需要讀書,讀書就會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一位為書而入迷的人,一座過節也書香浸潤的城市,讓讀書變得如此美好,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讀書。讀書多美好,且讀且珍惜!國慶節讀書,且讀且悠閑!(來源:長江時評 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