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而每一年的
作文題目都是熱點話題。今年在眾多作文題目中,小編注意到了浙江卷高考作文題目,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有位作家(注1)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對此你有什么思考?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的作文。
讀完這個命題,考生腦海中要迅速反應出來這三本大書是什么?
其實這很好理解,這三本大書猶如人的一生,讀有字之書,讓人生收獲知識;讀無字之書,讓人生充盈智慧;讀心靈之書則讓人生提升修養品德。人的一生,就是要
知行合一,讀好“三本書”。
有字之書,往往是圣賢經典、詩詞佳句,后人吟詠傳習。我們讀《春秋》而知微言大義,閱《史記》而知先敘后評,吟唐詩誦宋詞而感意韻俱美。
無字之書,是記錄人生的閱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明代徐霞客背井離鄉、披荊斬棘游覽華夏大地,唐朝玄奘遭遇千難萬阻赴天竺取經,馬可波羅沿絲綢之路來到東亞,于萬化冥合之間,讀自然造物之書。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讀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我們求得書本知識和行動實踐能力。能夠躬行實踐的“知”就是“行”,這樣的“知”方不虛妄;能夠明覺精察的“行”就是“知”,這樣的“行”才不盲目。所以,知行必須兼顧,不可偏廢。
厚今不薄古,繼往為開來。無論是人文精神的塑造,還是綜合素養的培育,都離不開人類的經典知識。真正的“知”必須付諸行動,知識是行動的出發點;而行是知的歸宿,是實現知的。真切篤實的“行”,已有明覺精察的“知”在起作用。
心靈之書,往往指思想精神。賢者以心靈之書衍有字之書,哲人以心靈之書明無字之書。人要讀好心靈之書,以提升自身修養、品德和情操。明代偉大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寫了《傳習錄》,它鞭策我們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無論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只有經過磨煉,在實學中求知,以知促行,為善去惡,強調自律自覺,領悟“知行合一”的精神。
當今社會,有不少人是當面說一套、背后做一套,“知”與“行”完全脫節。比如,有些官員在臺上高喊廉政,暗地里貪污腐化。他們不知禮義廉恥為何物,不知天理良心為何物,結果身敗名裂,遭到應有的懲罰,也失去了民眾的信任。因而,我們更有必要提倡“知行合一”,提升每個人的道德人文素質。
讀好人生的“三本書”,雖然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增加生命的厚度,讓我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我們既要有科學務實的
思維方法,做到知行合一;更要躬行實踐,做到以德興國、以德立人的道德自覺。
注1:文中所提到這位作家是盧新華。盧新華,江蘇如皋人,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出版發表過短篇小說《傷痕》、中篇小說《魔》《細節》等,一九八六年出版長篇小說《森林之夢》,二零零四年出版《紫禁女》,二零一零年出版《財富如水》、二零一三年出版《傷魂》。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