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的觀念與術語幾乎滲透了所有我們今天在閱讀的作品中。
譬如像現代的新聞記者,不再限定自己只報導事實。只有在報紙頭版出現,簡短的“誰—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發生—何時何地發生”新聞提要,才是以事實為主。一般來說,記者都會將事實加上詮釋、評論、分析,再成為
新聞報導。這些詮釋與評論都是來自社會科學的觀念與術語。
這些觀念與術語也影響到當代許多書籍與文章,甚至可以用社會評論來作一個歸類。我們也看到許多
文學作品是以這類的主題來寫作的:種族問題、犯罪、執法、貧窮、教育、福利、戰爭與和平、好政府與壞政府。這類文學作品便是向社會科學借用了思想意識與語言。
社會科學作品并不只限定于非小說類。仍然有一大批重要的當代作家所寫的是社會科學的小說。他們的目標是創立一個人造的社會模型,能夠讓我們在科技的發展之下,檢驗出社會受到的影響。在小說、戲劇、故事、電影、電視中,對社會的權力組織、各種財富與所有權、財富的分配都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譴責與贊揚。這些作品被認為有社會意義,或是包含了“重要的訊息”。在這同時,他們取得也散播了社會科學的元素。
此外,無論是任何社會、經濟或政治的問題,幾乎全都有專家在作研究。這些專家不是自己作研究,就是由直接面對這些問題的官方單位邀請來做。在社會科學專家的協助下,這些問題有系統地闡釋出來,并要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社會科學的成長與普及,最重要的因素是在高中與大專教育中引進了社會科學。事實上,選修社會科學課程的學生,遠比選修傳統文學或語言課程的學生還要多很多。而選修社會科學的學生也遠超過選修“純”科學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