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可以說明主題閱讀是如何運作的,讓我們以進步這個概念做例子。我們并不是隨便找的這個例子,對這個問題我們做了相當多的研究,否則這個例子對你來說不會很有用。
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研究這個重要的歷史與哲學問題。第一個步驟是列出與研究主題相關的章節,也就是列出書目(最后出現的書單超過450本)。要完成這項工作,我們運用了一連串的
檢視閱讀。針對許多書籍、文章與相關著作,做了許多次的檢視閱讀,對于討論“進步”這個概念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同樣的,對其他的重大研究來說這也是很重要的過程。許多最后被判定為相關的資料多少都是無意間發現的,或至少也是經過合理的猜測才找到的。許多近代的書籍都以“進步”為書名,因此要開始尋找資料并不困難。但是其他的書并沒有標明進步這兩個字,尤其是一些古書,內容雖然相關,卻并沒有運用這個詞句。
我們也讀了一些小說或詩,但最后決定以
論說性的作品為主。我們早說過,在主題閱讀中,要包括小說、戲劇與詩是很困難的,原因有很多個。第一,故事的精髓在情節,而非對某個議題所秉持的立場。其次,就算是最能言善道的角色也很少對某個議題清楚表達出立場—譬如托馬斯•曼的《魔山》中,斯坦布林尼就對進步發表過一些見解:我們無法確定那是不是作者本人的觀點。是作者在利用他的角色對這個議題作出反諷?還是他想要你看到這個觀點的愚蠢,而非睿智?一般來說,要將小說作者的觀點列人議題的某一方時,需要作很多很廣泛的努力。要花的努力很多,得到的結果卻可能是半信半疑的,因此通常最好放棄在這方面的努力。
可以檢驗進步這個概念的其他許多作品,一如常見的情況,顯得一片混亂。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前面說過,就是要建立起一套中立的語言。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工作,下面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說明這是如何進行的。
所謂“進步”一詞,不同的作者有許多不同的用法。這些不同的用法,大部分顯示的只是意義的輕重不同,因而可以用分析的方法來處理。但是有些作者也用這個詞來指出歷史上某種特定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不是改善的變化。既然大多數作者都用“進步”來指出歷史上某種為了促進人類朝向更美好生活的變化,并且既然往更改善的狀態的變化是這個概念的基礎,那么同樣的字眼就不能適用于兩種相反的概念了。
因此,本例我們取大多數人的用法,那些主張歷史上“非關改善的進展”的作者,就只好劃為少數派了。我們這么說的目的是,在討論這些少數作者的觀點時,就算他們自己運用了“進步”這樣的字眼,我們也不能將他們納入“進步”的概念中。
我們前面說過,主題閱讀的第三步是
厘清問題。在“進步”的例子中,我們對這個問題一開始的直覺,經過檢驗之后,證明是正確的。第一個要問的問題,也是各個作者被認為提供各種不同答案的問題,是“歷史上真的有‘進步'這回事嗎?”說歷史的演變整體是朝向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的確是事實嗎?
基本上,對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回答:(1)是;(2)否;(3)不知道。然而,回答“是”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回答“否”也有好幾種說法,而說“不知道”也至少有三種方式。
對這個基本問題所產生的各式各樣相互牽連的答案,構成我們所謂關于進步的一般性爭議。所謂一般性,是因為我們研究的每個作者,只要對這個主題有話要說,就會在這個主題所界定的各個議題上選邊站。但是對于進步還有一種特殊的爭論,參與這種議題的,都是一些主張進步論的作者,這些作者主張進步確實發生。
身為進步論的作者,他們全都強調進步是一種歷史的事實,而所有的議題都應該和進步的本質或特質相關。這里的議題其實只有三種,只是個別討論起來都很復雜,這三個議題我們可以用問題的形式來說明:
(1)進步是必要的?還是要取決于其他事件?
(2)進步會一直無止境地持續下去?還是會走到終點或高原期而消失?
(3)進步是人類的天性,還是養成的習慣,來自人類動物的本能,或只是外在環境的影響?
最后,就進步發生的面向而言,還有一些次要議題,不過,這些議題仍然只限于在主張進步論的作者之間。有六個面向是某些作者認為會發生,另外有些作者雖然多少會反對其中一兩個的發生,但不會全部反對(因為他們在定義上就是肯定進步發生的作者)。
這六個面向是:
(1)知識的進步;
(2)技術的進步;
(3)經濟的進步;
(4)政治的進步;
(5)道德的進步;
(6)藝術的進步。
關于最后一項有些特殊的爭議。因為在我們的觀點里,沒有一位作者堅信在這個面向中真的有進步,甚至有些作者否認這個面向有進步。
我們列舉出“進步”的分析架構,只是要讓你明白,在這個主題中包含了多少的議題,與對這些討論的分析,換句話說,這也是主題閱讀的第四及第五個步驟。主題閱讀的讀者必須做類似的工作才行,當然,他用不著非得就自己的研究寫一本厚厚的書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