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沒有讀書之前,一個人應該做到什么?你對生命狀態與生活方式的看法是否通透?”“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我們在現代社會“寒耕暑耘”,反芻古代中國的傳統經典與思想,又能否在綿長的時間里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生活態度和正見思維呢?本文源于臺灣知名學者馮叔禮的一期講演,他用睿智的言語、平實的記錄,從庶民生活里開啟一種解讀儒學的新視角。
在古代絕大多數人是農人,那不可能有讀書的機會,讀書第一個要資質好,第二個要家里面經濟條件夠,一般人連溫飽都沒辦法,他
怎么讀書呢?但是在沒有讀書之前,一個人應該做到什么呢?
弟子入則孝,父母對子女的愛叫父慈,子女對父母的愛叫子孝,哥哥對弟弟的愛叫友,弟弟對哥哥的愛叫恭,所以其實都是愛,而有不同的對應。那么什么叫孝呢?我們看這個字,造字的時候,是一個老字頭,所以上面一個老,老一個什么呢?就是土,入土一半就叫老,那個老底下那個像匕首的匕那個字,就是變化的化,老是一種自然的變化。
因為我們是來自父母,身體發膚都來自父母,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所以父母在上子女在下,因此先寫一個老字頭,下面一個子女的子,就是子女對老人的心,就叫孝。
第二個呢,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的悌,弟弟對哥哥的好叫恭,哥哥對弟弟的好叫友,那么兄友弟恭呢,叫悌道。什么叫做悌?我們看造字的時候,一個心一個弟,就是哥哥對弟弟的心,就叫做悌道。那么我們看什么叫哥哥呢,從造字上來看,你看那個小朋友,都跟著哥哥走,問哥哥說哥哥我可不可以這樣?不可以。可不可以這樣?不可以。所以告訴你可以不可以的人,就叫哥哥,所以哥哥的哥,上面一個可,下面一個可。
哥哥對弟弟要有什么呢?造字的時候告訴我們,比如說弟弟頭發長了,要幫他剃頭,所以剃頭的剃,一個弟一個刀,用刀來幫弟弟剃頭發。弟弟會流鼻涕,哥哥要幫他擦鼻涕,所以涕這個字三點水,一個弟弟的弟,那就是流鼻涕的時候幫他擦,所以悌簡單的說,就是哥哥對弟弟的生活的照顧,以及如何來引導弟弟長大成人,這個就叫悌道。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我們再來看什么叫做信呢?我們中國造字的時候,把信這個字是看得非常重,人言為信,也就是說人講話,就要有誠信,如果一個人講話不算數,就不能叫誠信。我們過去中國人不簽約的,人言為信,講了話就要算數;西方人比較強調約,合約。所以任何一個兩個人答應的事情,常常要協約,比如說有個婚約,有一個合約。而我們中國是人言為信。
為了怕你自己講過的話會忘記,所以記住的記怎么寫呢?一個言一個己,就是自己講過的話要記住。那什么叫說話的說呢?你看說這個字,一個言一個兌,自己講過的話要兌現,所以講過的話不兌現,就不能叫說話。因此我們文字上,已經把做人的道理,都已經表現出來了。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眾這個字,就是群眾的眾。我們有個成語叫眾目睽睽,那么眾目睽睽的眾呢?你看它的結構是一個目,然后三個人,三人為眾,所以叫眾目睽睽。
因此一個小孩子,第一個在家里先要懂得孝,到了外面要懂得兄友弟恭的道理,然后做人要懂得誠信,懂得誠信以后,廣泛的愛群眾,所以眾這個字,就是泛愛眾,就是你愛人要廣泛的愛,不能因為他不是你家鄉的人,不能因為他跟你膚色不同而不同,所以泛愛眾就是廣泛的愛群眾。
下面叫而親仁,一個人如果要提升自己呢,就要親近仁德的人,所以叫而親仁。那什么叫做仁呢?我們看造字的時候,仁怎么寫。一個人一個二,你看所有的楷字,譬如說行伍的伍,軍隊的行伍的伍,一個人一個五,它就念伍。那么什呢?一個人一個十,就念什。伍什佰仟這幾個字,左邊都是人,右邊是一個數字,但是都念右邊的,只有一個仁愛的仁是特別。你看仁愛的仁,左邊一個人,右邊二一個二,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兩個人,因為中國講五倫,基本上都是兩個人,第一個就是我,第二個就是你,所以我跟你任何一個”仁”都是我跟你的關系。
比如說你對父母、對兄弟、對朋友,都是我和你的關系,只要是兩個人的關系,都要有仁,所以仁這個字就是最根本的,所以它念仁這個音,它不念二。就相當于一棵樹的種子,種子仁是在里面,核仁、桃仁都在里面,有了仁就可以長出這棵樹完整的這棵樹的內容。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什么叫做文呢?在中國是一個很重要的字,我們寫文這個字的時候,一點一橫是古寫的上,天上最大的啟示,啟示的示有三撇,這三撇是什么呢?就是日月星,天上最大的啟示是日月星,而文字是一個點一個橫然后兩撇,就是日月交輝就叫文。所以天上有日月交輝,不斷的交輝,不斷的有白天晚上,慢慢又形成春夏秋冬,就會形成萬物,所以我們生產的產這個字,上面一個文,下面有一個生字,就是天上日月交輝叫文,而萬物就會生,所以叫生產的產這個字。所以文這個字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字。
所以我們看楷字里面,造字的時候告訴我們,教育的教這個字,就是根據孔子這句話來的,因為他是最偉大的教育家,所以弟子入則孝,先寫一個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再寫一個文。這兩個一頭一尾,合在一起就是一個教育的教。
什么叫行有余力呢?就是這個家庭里面,如果生了七八個孩子,里面有一個資質別好,然后家里面也有一點馀錢可以供他讀書,這個時候他可以去學文,孔子所教學的內容用一個字來代表就叫文。孔子教什么內容呢?詩書禮樂易春秋,可見古代受教育的人多半要先有飯吃,然后再去受教育,這就是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