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當我們讀某一個領域的書讀多了之后,就會發現自己讀得越來越快。這是因為我們大腦里關于這個領域的內容增多了,建立了關于這個領域的“數據庫”。我們每閱讀吸收一次知識,數據庫就累積、完善一次;每積累一次,其閱讀和理解的速度就加快一分。
說的再通俗點,當我們剛開始進入一個領域閱讀的時候,書中的內容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新的,所以讀的慢、理解的慢。當我們閱讀完一本書之后,開始閱讀下一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發現新的這書本里有那么一些內容和前面閱讀的那本書中是一樣的,或者換了一個說法。而隨著我們讀的越來越多,也就會發現新書中有越來越多的相同信息,遇到這些信息時就可以快速瀏覽過去,重點關注那些不同的信息。而對于這些不同的新東西,又因為我們有了大量的基礎知識,所以理解起來也變得很容易。慢慢的,我們的
閱讀速度和理解的速度就變得越來越快了。
所以說,建立并不斷豐富自己大腦里的數據庫是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的一個重要方法。怎么建立和豐富呢?答案很簡單,就是進行大量的閱讀累積。那如何才能進行
大量閱讀,累積自己的數據庫呢?這就涉及到了提高閱讀速度的另一個方法“掌握一些快速閱讀的技巧”。
我之前分享過“用手指或筆快速引導視線閱讀”的掃讀法,以及“用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件”練習的視讀法,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各種具體的速讀一本書的技巧。今天再結合《雪球速讀法》和《高效能閱讀》中的一些快速閱讀技巧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快速閱讀方法(我自己從書中梳理整合的方法,這里姑且叫它“三步速讀法”吧)。
用這個“三步速讀法”,熟練掌握之后,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即可幫你初步讀完一本書。
第一步:花費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閱讀封面、目錄、前言后記等內容
在一本書的封面和書背通常會有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字、圖案、案例,通過閱讀這些內容,對書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前言或序言通常會告訴我們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后記通常是關于這本書的一些補充、心得等內容。閱讀這些內容,可以讓我們快速掌握整本書大致的核心主題或論點,想表達的內容。
而一本書的目錄通常是該書的知識架構,代表作者的思考脈絡。讀懂目錄,我們就能十之八九掌握整本書的脈絡架構和思考邏輯。讀目錄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把自己假想成這本書的作者,不停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想象作者會寫哪些內容。帶著這樣的假想再去閱讀正文,你的思想會和作者的思想產生有趣的碰撞,你對書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第二步:花費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閱讀大小標題等內容
讀完了目錄,就可以快速翻看全書了。如果你做不到快速的翻看,可以采用“黑體字讀書法”,或者“標題讀書法”。大多數中文版的書籍,都會有大小標題,并會用黑體字印刷。僅僅是閱讀這些大小標題,就能大致掌握作者在這本書里想要表達的主要思想了。
如果你覺得這樣還不夠,還可以閱讀每一小章節首尾段落來快速讀書。因為對于大部分非虛構書來說,往往會在每個章節的第一段引出本節要說的內容,最后一段再來總結。所以光是閱讀章節的首尾段,也能大致猜出中間部位的內容。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讀到自認為重要的小章節,可以做個標記,比如貼上一個便利貼,方便接下來進一步閱讀。
第三步:花費半小時左右的時間閱讀目錄中你感興趣的部分,以及你做標記的前后部分
在閱讀的時候,不要停頓,要先同意作者說的內容,用一種原來如此的方式去傾聽作者想說什么、是如何說的。
經過這三個步驟,我們基本可以掌握一本書的
整體脈絡,并且累積了足夠的數據庫信息,試著回想整本書的內容,用自己的話闡述一次整本書的大綱。如果這個時候,你已經能夠闡述內容大綱,你已經算是初步讀完這本書了。當然,對于一本對你有價值的好書,我們不能滿足于此。下面一篇文章我將繼續和大家深入地聊聊如何解剖一本書。
文/速讀G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