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加里寧曾經說過:“當你們獨自閱覽時,你們只了解到一面,即了解了三面,還是沒有了解到第四面。終于把四面全都了解了,哪知這東西不是一個平方體,而是一個立方體,卻總共有六面。”我們把這種全方位的讀書方法稱作“立體讀書法”。
立體讀書法,就是要求你讀書時不單從一方面去讀,而從多角度、多方面去讀。既看正面,也看反面;既橫閱,也縱閱;既可左顧,也可右盼。總之,將各方含義都理解。
“立體讀書法”是根據人的思維規律所制定的。因為單一的、平面的思維是不能適應對事物越來越深入的認識要求的。這正如平面幾何,它對于研究平面幾何圖形的形式上是有效的,但一進入多維空間、彎曲表面或球面體時,它就無能為力了。因此,科學家引進了一個新的概念——“立體思維”。這種思維方式要求對認識對象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多手段的思索、考察,力圖真實地反映這個事物的整體及其與周圍事物的聯系。科學家們認為,這是一種最富創造性、最有成效的思維方式。
牛頓講過:“把復雜的現象看得簡單,可能發現新定律;把簡單的事情考慮得很復雜,也可能發現新領域。”我們可以把這句至理名言看作是讀書思維的訣竅。
一般會讀書的人是這樣獲得知識、開拓思維境界的:他的眼睛盯著書本,心靈伴隨書上的信息運轉著、激蕩著,或者聯想回顧,或者對比概括,或者辨析道理,或者萌生新意,或者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通過緊張專注的思維活動,你會感到胸臆開闊,視透古今;會覺得模糊的遠古變清晰了,神秘的世界變明朗了。你在書籍砌成的大廈上,覺得視野中有豐富的天地萬物;覺得自己渾身是勁,想對著蒼山大海呼叫,想經由一種合理的渠道,實現久蘊心問的使命。可見,讀書時培育的思維力,可以“力透紙背”,使人頓悟出字里行間之外別人未能發現的東西,從而達到平面書立體讀的功效。
其次,要重讀。人的讀書是與讀書者當時的認識水平、所處環境和關心的問題有直接關系的。這次不理解的問題,下次讀就可能理解;這次不需要、不關注的內容,下次就可能是最急需的。因此,重讀一次,便能有一次新的收獲。
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說過“溫故而知新”。“溫故”只是手段,“知新”才是目的。我們這里所說的重讀,不是那種機械的重復。如果每一次重讀都只是上一次讀書活動的“翻版”,倒不如省下時問去讀幾本其他的書,學習一些新知識。
只讀一次書,很可能只了解到書的一面,即或是了解到二面或三面,也不能算是了解到了全面。如果我們每次重讀時以不同角度或視點,甚至帶著不同的感情去審視所讀的圖書,每次就可能觸及到知識的不同層面,有不同的收獲。如此反復讀書,必然獲得立體讀書的效果。
再次,要多議。多議,就是找人多討論。在節奏不斷加快的現代生活中,僅僅靠個人的奮斗、個人的能力,要完全做到立體思維、多方觀照和對事物多角度的理解是很困難的,只有聯合興趣相投、才能不同的個人,建立立體形的知識信息網絡,構成“集團沖鋒”的優勢,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大凡嗜書者遇在一起,總愛談書論報。通過討論與交流觀點,使人的心志振作,促發人的激奮之情,豐富人們的精神活力。況目.,一本書,幾個人同時去讀,各自的理解角度往往是不相同的。你注意了這一面,他可能注意了另一面。經過討論,可以互相啟發,有助于對書中內容的全面理解。
有一位著名的化學教授說,他在學生時代常常和幾個志趣一樣的青年,定期在一間矮小的閣樓里聚會。討論,有時爭論得面紅耳赤。于是,在思想的彼此交流、靈感的互相觸動中,使他們大開眼界,很快接觸到科學發展的前沿陣地。于是,論文在這里孕育,人才幼苗從這里破土而出。
在議論中,可以刺激思維的熱情、亢奮,可以驅除掉個人沉思冥想中往往發生的情緒,使人的思想處于興奮狀態,表現
出超乎尋常的敏感機智。在這種有聲有色的動態氛圍里,記憶力也比平時加強了。所以,有的人過了一段時間,甚至十年二十年,也能記起當時的環境特征和說話人的音容笑貌。
總之,平面書,可作立體讀。恰當而靈活地運用“立體讀書法”,不僅會涉及到知識的各個層面,使你把書讀得更深透,理解得更全面,而且思維的觸角會不斷地觸及到平時被忽略和遺忘的每一個角落,從中挖掘出新的知識“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