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微閱讀嗎?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很多人會覺得茫然:什么是微閱讀啊?其實微閱讀,實際是一種借短消息、網
文和短文體生存的閱讀方式。微閱讀是閱讀領域的快餐,口袋書、手機報、微博,都代表微閱讀。等車時,習慣拿出手機看新聞;走路時,喜歡戴上耳機“聽”小說;看電子書打發等待的時間,如果有這些行為,那說明你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微閱讀”的忠實執行者了。
“微閱讀”是未來的閱讀趨勢,還是對傳統閱讀方式的顛覆呢?
根據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一份關于上海少兒“微閱讀”現狀的調查。結果顯示:一種借短消息、網文和短文體生存的“微閱讀”方式,正在中小學生群體中盛行。超過四成的少年兒童經常進行“微閱讀”,占用大量時間,成為課外閱讀的主要方式。那么對于青少年來說,微閱讀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碎片化”閱讀顛覆傳統習慣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等在家庭中的普及,青少年群體正在接觸和習慣“微閱讀”,習慣于通過手機、電腦等屏幕接受信息,進行閱讀。這樣的閱讀方式實際上是對傳統紙質閱讀的顛覆。
通過方寸屏幕接受的信息比較“碎片化”。很多孩子通過刷微博、瀏覽網頁等了解信息,其中有熱點時事、文體新聞等,也有星座運程等話題,但這些信息的特點是短且零散,不成體系。比如,一條微博只有短短140字,哪怕是附錄在后面的長微博或是網站信息等,也都是幾百字的短文,而且信息分布比較雜。而傳統的閱讀方式更多的是通過書籍拓寬知識面,書籍的歸類本身就是自成系統的。
微閱讀”是一種
快節奏的閱讀,這樣的閱讀接觸信息雖然廣了,但是不深。從知識吸收的角度來看,利用手機、電腦等
進行閱讀更多的是單純的信息量累加,人們更多的是被動接觸信息。進行這樣的閱讀時,一些孩子還會“一心多用”,一邊閱讀,一邊聽音樂、看電視等。另外,“微閱讀”往往在地鐵、公交車等嘈雜的環境中進行,很難讓人沉下心來回味思考。如果青少年長期處于“微閱讀”狀態,容易產生思維惰性,長此以往,也不利于其培養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而傳統閱讀是一種更加舒緩的方式,容易往深度拓展,讓人有更豐富的閱讀體驗和思考空間。
伴隨科技發展,今后可能會出現更加先進的
閱讀工具,但動動拇指和鼠標的閱讀都應該成為“配菜”而不是“主餐”。特別
是在青少年群體中,更應提倡紙質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當我們捧起一本書,因為其中的新穎觀點而反復咀嚼,因為一段深刻的文字而思緒連篇,這不是閱讀帶來的美妙感覺嗎?
閱讀載體新趨勢不可逆轉
假設“微閱讀”是一種科學定義,那么這種閱讀方式的悄然變化也是合情合理,甚至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閱讀的主體是人類,閱讀的客體是人類文明。不可否認,人類隨著文明變化而變,閱讀當然也隨之變化,當代人不可能像古代人那樣閱讀,或完全閱讀古代文明。這種閱讀之變青少年更容易接受。
從龜甲獸骨、青銅石碑到竹簡紙草,直至造紙術及印刷術普及,人類才對閱讀載體表示出階段性滿意,而且持續了相當長時期。當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等多種移動閱讀終端方興未艾,承載著微博、博客、帖子、網絡文學等海量數字內容。其實,“微閱讀”的主要載體——新媒體也只是相對概念。當報紙、廣播、電視先后新興,后者對于前者而言就是新媒體,而今它們卻都已成了傳統媒體。或許當時報紙也因其“短平快”的屬性,造成適應于傳統“大閱讀”的公眾不怎么習慣。但信息爆炸時代不可逆轉地來了,過去半個世紀產生的數據量,遠遠超過了以往千年的總和。因此,閱讀新載體應運而生,閱讀習慣也應需而動,以最大程度應對這個信息時代的量變和質變。
有學者認為,“微閱讀”類似人類狩獵活動中的“掃描與搜索”,新媒體上的種種熱詞在腦海中不斷高亮度地閃爍、跳躍,如同在深廣的叢林中掃描和搜索隨時可能出現的獵物。此時,大腦不是線性的“單任務”狀態,而是并行的“多任務”狀態,全感官在不同維度上出現多個興奮點。在此意義上,“微閱讀”的思維方式更像電腦,與傳統閱讀時單刀深入、如琢如磨的思維方式不同,卻也無高下之分。
話說回來,“微閱讀”與長篇幅的所謂經典閱讀并不矛盾,因為很多比較流行的作品都可下載到移動閱讀終端上,在快節奏生活中被“見縫插針”、“少食多餐”地閱讀著。
由此可見,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閱讀,還是閱讀領域中顯得新銳的“微閱讀”,利和弊都是客觀存在的,如何讀,才是真正考量人的問題。善于讀書的人才是智慧的閱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