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外在的輔助閱讀包括導讀與摘要,這里要強調的是,在運用這些資料時要特別聰明,也就是要盡量少用,這么說有兩個理由:
第一,一本書的導讀并不一定都是對的,當然,這些導讀的用處很大,但卻并不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經常有用,在大學的書店里,到處都有閱讀手冊與
閱讀指南。高中生也常到書店買這類書,這種書就經常產生誤導,這些書都號稱可以幫助學生完全了解老師指定他們閱讀的某本書,但是他們的詮釋有時錯得離譜,除此之外,他們也實際上惹怒了一些老師與教授。
但是就這些導讀的書籍而言,我們不能不承認它們往往對考試過關大有助益。此外,好像是為了要與某些被惹惱的老師取得平衡,有些老師上課也會使用這些書。
盡量少用導讀的第二個原因是,就算他們寫對了,可能也不完整。因此,你可能在書中發現一些重點,而那些導讀者卻沒有發現到,閱讀這類導讀,尤其是自以為是的導讀,會限制你
對一本書的理解,就算你的理解是對的。
因此,我們要給你一些關于如何使用導讀的建議,事實上,這已經很相當于外在閱讀的基本規則,內在閱讀的規則是在閱讀一本書之前,你要先看作者的序與前言,相反地,外在的閱讀規則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書,否則不要看某個人的導讀,這個規則尤其適用于一些學者或評論家的導言。
要正確地運用這些導讀,必須先盡力讀完一本書,然后還有些問題在干擾著你時,你才運用這些導讀來解答問題。如果你先讀了這些導讀,可能會讓你對這本書產生曲解,你會只想看那些學者或批評家提出的重點,而無法看到可能同樣重要的其他論點。
如果是用這樣的方法閱讀,附帶讀一些這類的導讀書籍是很有趣的事。你已經讀過全書,也都了解了,而那位導讀者也讀過這本書,甚至可能讀了好幾次,他對這本書有自己的理解。你接近他的作品時,基本上是與他站在同一個水平上的,然而如果你在閱讀全書之前,先看了他的導讀手冊,你就隸屬于他了。
要特別注意的是,你必須讀完全書之后,才能看這類詮釋或導讀手冊,而不是在之前看。如果你已經看過全書,知道這些導讀如果有錯,是錯在哪里,那么這樣的導讀就不會對你造成傷害,但是如果你完全依賴這樣的書,根本沒讀過原書,你的麻煩就大了。
還有另一個重點,如果你養成了依賴導讀的習慣,當你找不到這類書時,你會完全不知所措。你可能可以借著導讀來了解某一本作品,但一般而言,你不會是個好讀者。
這里所說的外在閱讀的規則也適用于摘錄或情節摘要之類的作品,他們有兩種相關的用途,也只有這兩種。
第一,如果你已經讀過一本書,這些摘要能喚醒你的記憶,理想上,在分析閱讀時,你就該自己作這樣的摘要,但如果你還沒這樣做,一份內容摘要對你來說是有幫助的。
第二,在主題閱讀時,摘要的用處很大,你可以因此知道某些特定的議題是與你的主題密切相關的,摘要絕不能代替真正的閱讀,但有時卻能告訴你,你想不想或需不需要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