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讀書需要盡量做到靜心,才能更大程度的對書中的內容進行吸收和自我思考,而讀書過程中靜不下心來導致的不良情緒和漫無目的,正是阻礙我們吸收知識、提升閱讀效率的絆腳石。下面是結合平時的讀書經驗,針對如何快速提升我們的閱讀能力,給出以下4點建議:
1、知道“為什么要讀這本書”
為什么我們總是看不完一本書?一本書來來回回折騰了好幾個月,愣是沒看完。我總結了下,大概有這么3點原因:
我想看這本書,但是我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看完它;
這本書是別人推薦的,我看不看好像無所謂;
不管是以上哪種原因,其實都很容易成為我們看不完一本書的“借口”,并且還能從內心里默默安慰自己,“我也想看完這本書的,只是......的原因而已。”于是順理成章,這本書就會被我們落下。
那么,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能督促我們盡快看完一本書,還不會有一種“很累”的感覺?當然有的,現在普遍認為的最實用的讀書方式,就是“為了解決我們自身的問題”而讀書。而假如從一開始就從這個角度出發,便也就順帶解決了“我應該讀什么書”,“我要怎么讀書”這兩個重要前提了。
我應該讀什么書:比如說最近因為太忙,忙到連業余讀書的空閑時間都沒有,整個人太過疲勞,即使有空拿起書,也經常不在狀態。那么我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日常精力問題。我要怎么讀這本書:其實像這類干貨書,我們知道一般都整本書都會有一條非常明確的閱讀邏輯,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而在最后部分的“怎么做”,就是我們最應該重點閱讀的一本書的精華部分。而其他關于案例、作者對事實的描述,舉例論證,則可以作為次要部分閱讀,并在這部分適當加快閱讀的速度。
如《快速閱讀術》中的作者印南敦史,就提供過一個快速閱讀這部分內容的方法,首先閱讀章節中的小標題,大概了解這部分內容的方向后,接著認真閱讀每一段開頭的前5行和結束的后5行,中間對于例證和相關的人物故事,可以快速掠過,只要重點尋找出作者想要描述的前提條件和結論。這樣主次有序的看書方式,自然閱讀速度也就相應被提了上來。
可能有人會問,看這么快,那么這本書不就白讀了嗎?那我更想反問,像平時那樣一字不漏認真的看完一本書后,蓋上書本,你還能記得多少書中的細節呢?答案很明顯,我們大多只記得最后的結論。所以這也是我們想要做到快速閱讀,必須克服的一個閱讀障礙。
2、良好的閱讀思維習慣
快速閱讀,并不是說我們只注重速度,而不注重質量。高質量的閱讀,是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一些思考,甚至是獲得思維上的提升,而所有這些前提,都要求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有意識的進行自我思考。很多人都有過這種同感,比如在讀完了一本書之后,仿佛像是得到了作者的“秘術”,擁有了作者的“大腦”一般。其實個人認為這種讀書狀態對書本內容的吸收程度,其實是很高的,但同時我們也需要警惕這種滿足感可能會帶來的陷阱。
可能源于一種對作者的敬佩,我們就會不自主地陷入先入為主的狀態,認為作者的描述的都是經過嚴謹思考和驗證的事實和觀點,于是自然而然卸下了批判閱讀的意識。我們都知道,萬事不能一言而定論,那么在閱讀某個領域內容的同時,我們同樣需要有自己的思考。甚至在擁有更多時間條件下,我們可以針對某個主題,進行恰當的
主題式閱讀,多看幾個作者對同類話題的闡述,這樣更能做到兼容并蓄。當然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當你對某個知識點了解得更多的時候,你的閱讀理解速度,也會相應變得更快。
3、專注力
當聊到專注力的時候,我們必定會提到“心流”一詞。研究表明,當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對我們來說是處于一種適當的挑戰,并能通過發揮自身的能力完成時,我們更容易進入一種享受完成過程的狀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做到
專注。當你不再把閱讀當成為自己預設好的負擔,或者必須完成的高難度flag,比如像一來就開始要求自己一天要閱讀完1-2本書,一年閱讀100本書;而是把它作為一種循序漸進的能力培養的時候,相信你的閱讀速度、能力和質量,也會相應慢慢得到提高。
4、保持充足的精力
讀書無疑是一項持續消耗精力和體力的腦力勞動,讀書久了自然也會開始疲勞、焦躁。有研究表明,我們一天的生理指數如心跳、激素水平、肌肉張力和腦波活動等,都存在一個節律,大約90-120分鐘之間,前期數值會上升,后期數值下降,而大約120分鐘后身體就需要通過休息來恢復精力。如果一味保持單線程式的工作,比如壓迫自己持續輸出精力,就會導致毒素的積累,時間過長或者壓力過大就會讓我們變得精疲力竭甚至崩潰。所以在緊張的閱讀中,每經過90分鐘的腦力活動之后,最好安排進15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
給大腦留出足夠的恢復時間,保持張弛有度,閱讀效率才能更高。好了,關于快速閱讀,今天就分享以上4點,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