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知識,呈現出三個明顯的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一是知識爆炸現象加劇,二是知識老化速度加快,三是知識綜合化、一體化加強。在知識激增和信息萬變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一種重要的謀生手段。它是獲取社會
財富和政治權力,走向富貴人生的基石。
南北朝顏之推認為:“積財千萬,無過讀書。”宋代歐陽修曰:“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明代唐寅指出:“人家不必論富貴,唯有讀書聲最佳。”所以,讀書是一種財富人生境界。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認為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力量,他指出:“人的知識和人的力量結合為一”,“達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達到人的知識的道路是緊挨著的,而且幾乎是一樣的”。培根的這一觀點,被世人概括為一句著名的話:“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認為知識和科學技術的發明是“任何政權、任何教派、任何杰出人物對人類事業的影響都不能比擬的”,因為科學“發明的利益可以擴及于全人類,而政治的利益只限于特殊的地帶。后者經不了幾代,前者則永垂無窮”。知識是財富增值的基礎,知識也是獲取政治權力的源泉。閱讀史書可以使人明智,閱讀詩歌可以使人聰慧,演算數學可以使人精密,研究哲理可以使人思想深刻,修身養性可以使人道德高尚,邏輯修辭可以使人能言善辯。一句話,知識是構建財富人生境界的根本保證。
培根美文《論讀書》原文及三種譯文
中國漢代哲學家王充在其《論衡》一書中,早已認識到知識是成功人生的一種力量。他說:“人有知識(學),則有力矣。”
宋代皇帝趙恒在其《勸學詩》中,形象地論證說:“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讀書越多,知識面越廣,人的“智商”越高,在社會中的發展空間也就越大,社會競爭力也就越強,發言權也就越多,社會地位也就越高。現代社會流行的“知識決定高度”這一警句,道理就在這里。
讀書是苦也是樂。讀書有兩種:一種是把讀書只視為謀取功名利祿的重要手段,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在今天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如果是在家長的設計與逼迫下,學生讀書只是為了考取名牌學校,讀外語只是為了出國留學謀生。這是一種功利化的讀書。另一種讀書是隨個人興趣愛好、撫慰心靈,選擇閱讀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書。這種不帶功利目的的讀書,則是一種快樂的讀書。孔子曰:“學而時習(復習、實習)之,不亦說(悅)乎?”這種讀書猶如兒童讀小人書,成人讀小說一樣,隨人興致所至,廣泛涉獵,完全出于人的趣味愛好。(原載《學習時報》 □葛榮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