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圣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說一個人書讀多了,寫起文章來就會文筆流暢,文采飛揚。還有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可見平時多讀點書,顯得何等的重要。
古時候發奮讀書終成大業的例子很多。其中《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就是流傳于世,最為感人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匡衡出身貧寒,從小就以打工度日。但他人窮志不窮,白天為人辛勤勞作,晚上回家就刻苦讀書。然而,由于家境貧寒,他家連燈燭都買不起。于是,他計上心來,操起錘鑿就把自家的墻壁鑿了一個洞,借鄰居家透過來的燈光堅持苦讀。家里僅有的幾本舊書讀完了,他求知的欲望無法滿足,于是,他便到財主文不識那里去打短工。文不識家里藏書頗豐,匡衡為其打工時提出不要工錢,只以遍讀他家的藏書為條件。文不識為之動容,便滿足了這個立志高遠孩子的要求。
博覽群書的匡衡雖然出身低微,后來卻成了漢朝久負盛名的宰相。這在當時尚無科舉考試的時代,是匪夷所思的。匡衡終成大業,原因固然很多,除了他無可爭辯的才華之外,與他小時侯苦讀是不無關系的。
俄國的文學巨匠高爾基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想,匡衡“鑿壁偷光”成名的道理是毋需獒言的。試想如果匡衡從小甘于沉淪,不思進取,不以“鑿壁偷光”的勁頭博覽群書,并從書中認真吸取進步的營養,他是絕無后來韜光養晦的雄才大略的。也更不可能成為權傾當朝的宰相。從這個意義上講,匡衡是利用書作階梯,才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并最終登上了仕途的顛峰。
“知識就是力量”,這是一條顛撲不滅的真理。
但是,人類的書籍浩瀚猶如煙波,難道凡為書者,都可以給人以力量嗎?答案是否定的。
西諺曾經說過:“一本好書是一座燈塔,一本壞書就是一個強盜”。所以,我們讀書,應當有所選擇!因為讀一本好書,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然而,什么樣的書才真正稱得上是好書呢?以我所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可以視為一本好書。古代《詩經》、《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和現代的《資治通鑒》就稱得上是好書。因為這些書請了好多高尚的人與讀者談話,因為這些書也集成了人類知識的精華,講述了一個時代的故事。并具有強大的時代穿透力和感染力。我們提倡多讀書,讀好書,主張“活到老,學到老”。因為學習是毫無止境的,因為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地發展的。我們每一個有志于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必須要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要不斷為自己充電。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誠然,我們主張多讀點書,不是要人人都做官,但不善于學習的人必然會變得淺薄。在共建和諧社會的大潮之中,我們應當多讀書、讀好書,以此作為自己逐漸成熟一些、知識豐滿一些,最終使自己多為社會多作一些有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