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每天讀完一本書,真的可能嗎?澎湃新聞采訪了三位幾乎每天閱讀一本書的“讀書達人”,他們的共同點,是閱讀速度快,涉獵范圍廣,擁有超出眾人的閱讀量,擁有對讀書的赤誠熱情。而他們具體情況又有不同,其中,有退休后空閑時間多,但仍不放過零碎時間閱讀的教授,有遵循“閱讀三部曲”的北大才子,有豆瓣上以閱讀量著稱的高人。
梁小民:哪怕網絡小說也可作為閱讀的起點
從2014年6月開始,澎湃新聞每月都會刊登梁小民教授每月的閱讀清單,從這些清單中大致可以統計出,他幾乎每天讀一本書。對這個遠遠超出國人年平均閱讀量的數字,梁教授謙虛地表示其實比他讀書多的大有人在。但是這么大的閱讀量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他自有過人之處。
首先,讀書是梁教授退休后最大的興趣愛好。他稱自己和很多讀者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把讀書作為一種休閑方式,不帶有任何目的和功利心,純粹是自己喜歡。梁教授今年72歲高齡,在退休的十幾年時間中,他終于獲得了閱讀的自由,只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拔也幌衿渌耍矚g打麻將、跳廣場舞或者學畫畫,讀書是我唯一感興趣的事情,也讓我的退休生活顯得比較充實!绷盒∶窀嬖V澎湃新聞記者。
其次,梁教授雖有大把的時間讀書,也不會輕易放過平時的零碎時間。因為退休后各種事務減少,如果沒有其他事情,梁教授可以保證每天有六個小時的閱讀時間。而平時外出時他也不忘隨身帶著書,等待登機、晚上在賓館里的時間都可以用來繼續閱讀。就連平時陪孫子出去玩他也會帶一本書,小家伙在旁邊玩耍,他就趁這個時間讀幾頁書?傊航淌诜钚欣靡磺袝r間來讀書的原則,“借用魯迅先生的話,‘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此外,梁教授另一個能夠保證閱讀時間的法寶是從來不上網,他沒有電子郵箱,也不用社交網絡,而所有新聞信息的獲得都來自紙質媒體。他自己訂閱加上他人贈送的報紙期刊多達十幾種,所有外界的最新信息都是通過閱讀這些報刊獲得的。
雖然是漫無目的的讀書,但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多新的想法。梁教授說到他最近讀了幾本有關法國大革命的書,發現法國大革命這種劇烈的變化并沒有推動法國社會的進步,反而實際上破壞了社會秩序。所以他感悟到社會的進步不能通過革命這種急劇變化的形式進行,而只能是一個漸進變化的過程,這樣才不會給社會帶來動蕩。所以他現在向EMBA的學生講解中國宏觀經濟時,也會主張“中國的改革要在漸進的情況下一步一步改!
為年輕人的閱讀支招
梁教授現在的閱讀經驗可能對于大部分做全職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是不可企及的,所以他應澎湃新聞記者之邀也給年輕讀者提了一些閱讀建議。
首先,如果閱讀時間很有限,可不求多卻求精,一定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好書。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即使再忙再累,面對自己感興趣的書總是能夠讀下去的;加之利用零碎時間,“一個月讀一本書應該是沒問題的,讀書是一種興趣,也是一種習慣,有了這個興趣,養成這個習慣,慢慢就可以讀進去了。很多人不是沒有時間讀書,而是對讀書沒有興趣,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
其次,針對一些年輕人熱衷于閱讀網絡小說的情況,梁教授認為這也可以被看作是良好的開端,“這些讀者不會永遠停留在閱讀網絡小說的階段,沿著這個開端,就會慢慢閱讀其他種類的圖書。因為網絡小說讀多了,總有厭煩和不滿足的一天,就會主動去尋找更有意思的圖書來閱讀,這樣閱讀的層次自然會一點一點提高!
他在這里借用了契訶夫小說《打賭》中的例子,說明一個人的閱讀層次是會隨著不斷閱讀而逐漸提高的!霸谶@篇小說中一個律師自愿被銀行家囚禁十五年,以證明無期徒刑優于死刑。在律師‘服刑’的十五年中,他最先要求看一些內容輕松的小說,而后開始要求看古典作品,從第六年開始研究語言、哲學和歷史,十年之后讀《福音書》,開始研究宗教史和神學?傮w來說,律師的閱讀興趣有所改變,選擇的圖書也有越來越艱深的趨勢!
梁教授認為國人的平均閱讀量低于其他國家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國人講求實用性,帶有太強的功利心,希望讀一本書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其實讀書所帶來的“效果”并不是那么快能夠看到的。面對其他人詢問讀書有什么用,梁教授只能回答“讀書沒有用”。
“如果中國人養成讀書的習慣,那對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修養都有好處。但是不讀書,就會少些修養,這也可能是中國游客總是被詬病的原因。”
兩年讀了一千本書的張雪。好刻於紩䴙g覽維基百科詞條和《辭源》
兩年前,在江蘇衛視《一站到底》節目中,一舉擊敗浙江大學四位選手后單輪答題對決回合數創歷史最高36輪的張雪健,也是一位閱讀達人。他曾在節目中稱自己兩年時間里閱讀了1000本圖書,更可貴的是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他還一直保持著這樣的閱讀習慣和速度。
每讀完100本書,張雪健都會在社交網絡上發布一份書單,包括書名、自己的評分以及簡短的評論。每份書單被他稱為“所謂書單,第n彈”,至今已有“十八彈”,共記錄了他讀過的1800本書。
在閱讀速度方面,張雪健承認自己因為閱讀面比較廣,所以閱讀的速度可能比別人要快。同時因為自己是歷史學專業的,在這方面,已有的背景知識可能也會使自己比那些非專業的讀者讀得快。同時張雪健也表示自己閱讀的時候也要看心情和狀態,狀態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讀好幾本書。
其實在讀書方面,張雪健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首先因為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去讀,所以先要快速瀏覽一遍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去讀。他說自己剛進大學的時候選擇書會比較隨意,有些書讀了一遍就覺得沒必要再讀下去,而現在選書基本比較有把握。
而一本值得讀的書他一般會讀三遍。第一遍用一兩個小時通讀全書,標記出自己不懂或者比較精彩的地方。第二遍會選擇在周末的時候把標記的地方再讀一遍!耙驗闀,所以自然會強迫自己把標記處前后幾頁再讀一遍! 第三遍待到須歸還圖書的時候,會把標記的地方整理成筆記。當積累到一定量,張雪健會將筆記打印并裝訂成冊,他也會經常閱讀這些筆記。同時電子版的筆記也方便檢索,“標注好出處和頁數也方便自己今后寫文章用或者和同學老師一起討論。”
張雪健進行廣泛閱讀是為了形成一定的知識網絡,同時知識網絡越完善,閱讀速度也會越快。除了平時廣撒網式的閱讀,張雪健更加重視的是工具書的瀏覽和古代經典的閱讀。他每天會花一個小時來讀幾十個維基百科詞條,同時也會讀十頁《辭源》,他有望在今年七月畢業前將兩千多頁的《辭源》全部瀏覽一遍。在閱讀《辭源》的過程中,他也做了很多標注和筆記,希望有一天能將這些筆記結集起來出版。
除了瀏覽維基百科和《辭源》,張雪健還曾不間斷地讀《十三經》,有時和同學一起讀,也會自己一個人讀,F在將要去工作的他還利用午休的時間每天讀幾篇《二十四史》。張雪健表示這種讀書的方式并不是為了積累知識,而是為了保持讀經典的感覺和狀態,就像寺院里的僧人每天會念經書一樣。
藤原琉璃君:郭敬明的小說也可當“史料”來讀
豆瓣ID為“藤原琉璃君”的網友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讀書達人,在其豆瓣主頁中記錄在冊的“已讀”書目有5245種,而他實際的閱讀量是超過這個數字的,現在他每月的閱讀量在二三十本之間。
他表示自己并沒有特別的閱讀技巧,“只是把別人花在其他事情的時間花在讀書上而已”,他也認為讀得越多速度就會越快,因為已有的知識儲備會使人更容易進入一本書,“讀書就像考試一樣,有備而來會比裸考容易些!
藤原琉璃君談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途徑來發現這個世界,有些人喜歡到處走走,有些人希望經常與朋友小聚,而在他看來目前讀書可能是最適合他的一種方式,“與其出去漫無目的地走,也可以先看一些書,再走也還來得及。”
相比社交中淺層次的交流和影像所能承載的,藤原琉璃君認為書籍中的信息密度是最高的。他說“自己是一個只要醒著就每時每刻都需要吸收信息的人!
因為還有一份專職工作,藤原琉璃君在工作日晚上會讀一到兩個小時的書;周末如果沒有其他事情,則會有一段集中的時間來讀書,可能會有五個小時。他表示自己不喜歡用零碎的時間讀書,一般喜歡用整塊的時間。
同樣藤原琉璃君也認為讀一本書的作用是微乎其微或是潛移默化的,“書可能只是一個人尋到的一塊石頭,不要把它當作很重要的東西。一本書可能會在很小的地方或在很短一段時間內影響到一個人,但不要指望一本書產生深刻的影響。雖然這樣的事情可能在別人身上也發生過,但我總是不太相信”。
而他對于讀書的態度是,只要選中一本書開始閱讀,不管內容如何,一般都要從頭讀到尾,不會輕易放棄。同時,藤原琉璃君認為只要是好書就有存在的價值,只是要待不同的人在恰當的時機發掘而已。
“如果期望值放低,也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也許只是一本文案書,也可以有所收獲。只要是自己覺得值得讀的書,怎樣也會在沙子里發現一些金子來。例如郭敬明的小說,如果以后我要讀,也可以把它們當作一種‘史料’來讀,從中可以看到年輕人可能期望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樣的。也就是說沒有一本書只是簡單的一本書而已。”
至于讀書會,藤原琉璃君之前也參加過幾個,但都覺無趣。“有的讀書以朗讀的形式進行,展現的只是大家的朗讀技巧而已;另有一些讀書會都是陌生人來參加,沒有主題地進行分享,到最后就像現代人的’精神病’一樣,有時讓人覺得只是現在的白領有一定的精神需求但得不到滿足,參加讀書會只是為了尋求認同感和擴大交際圈而已,這都已經背離了讀書這件事本身!
在藤原琉璃君的心目中,理想的讀書會應該是三五熟識的人在一起,彼此了解,知道對方的底線、風格和心意,然后基于大家都很熟悉的文本來閱讀一些有價值的書,如若遇到觀點不合可以做到就事論事,進行理性的討論而不是胡攪蠻纏。 (文/臧繼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