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能讓自己得到什么好處?我是不是應該讀書?讀以后總記不住,那是不是就等于徒勞無功?我們總會不經(jīng)意被這些問題困擾,這見怪不怪。
那讀書究竟有什么意義?我從2個層面上說說我的看法。
最底層的讀書應該就是課堂的認知時代。那個時候的讀書學習,其實并沒有那么多的思想覺悟:覺得讀書要有什么用,能改變自己些什么。一味地埋頭苦讀,只是因為要應試,為了在題海戰(zhàn)術中勝出。無論是
死記硬背也好,靈活理解也好,都是為了那個紅色的分數(shù)能高得亮瞎眼。
后來長大了才發(fā)覺以前課堂上學的,大部分們都無法像應試時記得牢固,但無法否認的是這些最基層的東西,其實就是我們的認知基礎。讀書帶給的我們的是“改運”的開始。古語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說的便是這個道理。讀書無論于古代還是現(xiàn)代,它都是功名成就的轉折點,意義是開辟一條新路。
當書讀得多了,人就會開始受書中所言影響。是的,盡管我們已經(jīng)無法像讀書時那樣記起每一本書的字字句句,因為我們已經(jīng)脫離了以往“填鴨式”教育的強制性閱讀。大部分人變得自由、懶散,思維也不外乎這樣。或許讀書的時候能
過目不忘,現(xiàn)在卻是轉眼便忘。那既然都會忘了,是不是就沒有再讀的意義了?對于這個問題我想借用一位老者的故事回答。
老者讓小童用放在角落里的籃子到山腳下打水,小童到達山腳提水后便拼全力奔跑,在兩地之間往返多次,可沿途,籃子里的水早就一瀉而盡。小童看著空空如也的水缸,再看看手中的籃子,一臉沮喪地問老者:“一切都沒有改變,水缸依然沒水,籃子依然是空的,而我這樣做又有什么意義?”老者笑了,指了指他手中的藍子,說道:“你沒看到這籃子干凈了嗎?盡管它沒能裝水,但多次的沖刷卻讓籃子原本的污垢消失了,它變得干凈如新。
這個竹籃打水的過程,其實與我們讀書無法記住內容的過程是相似的。看似表面我們是什么都沒得到,但事實上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思想里的污垢經(jīng)已得到洗滌。我們被慢慢感染,慢慢變得會思考,最終就達到自我意識上的改變—一也就是籃子如新一般。
當我們碰上一些誘惑,如吸毒、如賭博,你雖記不起你讀的哪本書說這些是不可以碰的,但你的意識里知道要拒絕,而不是盲目地求一時之快。當我們人生中碰上一些挫折,盡管已記不起《鋼鐵是怎么煉成的》書中主人公的詳細經(jīng)歷,但我們知道我們要堅強地面對。或許我們都記不起具體所看的哪本書,哪個章節(jié),但這不要緊,因為里面所看過的內容的確在影響著我們,而這個潛在的影響,就是讀書于我們的意義。
一本好書,就如一盞明燈,盡管它并不是真的發(fā)亮,但它的確可以溫暖你的心懷,清醒你的思緒。這個意識上的轉變,也就是讀書深層的意義。書,是肯定要讀的,無需介懷自己記得住多少,能背誦多少,因為它的改變功力是潛移默化的。而一定要讀書,是因為歸根到底,
讀書的意義就是讓生活更好,讓生命更有意義。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
作者:關千妍